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得到不少用户认可,与此同时消费者的诉求也随之增多,交易过程中各车企与消费者签订的用户协议,所涉及到的不公平格式条款成了消费者投诉的一大热点,为此,省消保委专门展开了调查。
省消保委调查发现,极氪、吉利、理想等6家车企为了尽量扩大己方权利,将参与服务的关联企业或第三方都写为协议当事人却又不明确列明当事人名称,长安、长城、广汽埃安等9家在条款中设置了车企单方修改协议的权利,同时免除单独通知消费者义务。
还有部分车企免责条款过宽,加重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江苏省消保委投诉部工作人员易志鑫说,例如在比亚迪用户协议中,明确把黑客攻击、电信升级等一系列事由构成自己免责事由,但实际上,黑客攻击或者自己官方网站APP的网络漏洞本身属于经营者应该履行在网络空间的安全保障义务,完全将责任通过单方协议单方声明的方式转嫁消费者显然是不公平的格式条款。
《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更加明确,新能源车企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更加规范处理个人信息。
但是,目前协议中存在大量不规范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形。易志鑫告诉记者,比如在广汽埃安用户协议中,就说明收集到信息可能涉及到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通话记录,乃至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比如面部特征指纹等,我们认为这些信息的收集超出了车企收集个人信息的明显必要限度。
用户在北京购车,仲裁地却被定在了广州地区。今年4月12号,小鹏汽车因“涉嫌用上述格式条款限制北京市消费者选择争议解决方式的权利,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0.3万元处罚”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关注。
江苏省消保委消费维权公益律师团律师夏磊说,消费者不在车企所在地生活,或者发现问题不在车企所在地,消费者必须去车企所在地去,增加维权成本,即便消费者个案得到救济,并不能去保护其它消费者,可能只是个案的解决。
此次省消保委调查发现,包括小鹏汽车在内,14家车企全部通过单方面制定的格式合同确定管辖法院或仲裁,且选择的管辖法院或仲裁均是车企所在地,并非与消费者协商确定。律师表示,面对相关车企单方约定管辖,消费者也应当积极维权保护合法权益。
夏磊称,可以通过车企公布的渠道,先进行协商,主动要求车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如果不行可以采取成本较小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来组织调解。如果不行,后面采取诉讼或仲裁。
个案得以解决,更多用户利益受损怎么办,记者了解到,此次省消保委收集了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小鹏、广汽埃安等1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47份协议,梳理出10个方面共15项不公平格式条款问题。目前省消保委已经向相关车企发送了约谈函。
易志鑫说:“我们希望新能源车企能够对照此次调查报告发布的问题,自查自纠,珍惜自己的品牌声誉,下一步我们省消保委也会积极督促跟进各车企整改情况,开展后续座谈约谈活动,并向社会公布。”
(来源:《零距离》记者/秦禾东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