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当下就业形势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南京晓庄学院回应时代新需求,聚焦科研创新、强化专业指导、加快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新工科,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
聚焦科研创新,提升理论研究高度
近期,环境科学学院学生科研成果捷报频传: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SCI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参加名校研究生线上学术交流,主持并完成中国科学院系统科研课题……近3年来,学院学生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收录1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近年来,学院以双创工作室为载体,将第二课堂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共同作用,发挥“小先生制”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学生大一就进实验室,“魔鬼训练”提升专业素养。学院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导师,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清洁能源材料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苏莉教授用带研究生的模式带本科生,每年从大一学生中挑选热衷于化学科研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文献检索阅读是走上科研道路的第一步,我要求他们每人读50篇全英文的文献,并且用英文做PPT进行读后汇报。”刘苏莉说:“我办公室的门也是随时向学生敞开的,他们有问题随时都可以来问我。”
图:刘苏莉指导学生
2017级化学师范的朱洋是同学们眼中当之无愧的“科研大神”,以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顺利被东南大学化学专业录取。他说,大学四年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训经历,让他熟练掌握了数据库与软件的使用,学会了实验方法和仪器使用,锻炼了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更加激发了科研创新的浓厚兴趣。
强化专业指导,激发实践育才活力
电子工程学院重视创新实践,依托创新实践课程,开设“创新实验班”进行创新人才遴选、科研创新及实践等活动。首届创新班成员100余名,瞄准机器人、嵌入式、智能制造、电子系统设计四个方向,以项目驱动、“电子信息+”为切入点,开设移动、搬运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小车、智慧嵌入系统等交叉型、复合型“新工科”创新类课程,培养具有“专业应用+工程背景+创新实践”高素质未来工程师。
依托社团,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从基础做起,打造赛学成果进中小学等志愿服务品牌,实现专业教育教学与社会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机结合。“晓电源”物理实践团队线上给马尔康中学讲解知识,用爱心、细心、耐心给西部少数民族学生带去了温暖陪伴。
依托学科竞赛,建设面向工程的教学实验平台,实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的无缝对接。电子工程学院联合维讯机器人搭建虚实结合的实训环境,节约了设备投入成本,教师和学生借助真实的控制器件搭载丰富的虚拟控制对象,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发挥创意。近年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了电子信息类、通讯技术类、智能制造类、物联网类等的贴近企业典型项目实践。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行业最新的发展与形势走入课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
图:实训教学课堂
近年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0余人次,获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0余项、年均百余人次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百余项,学生授权专利 30 余项,技术转化4项。
加快成果转化,回应地方现实关切
学校食品科学学院用技术服务地方需求,关注成果落地产出。南京溧水是全国主要的草莓种植产地之一。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溧水草莓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造成农户大量经济损失。食品科学学院受当地重点龙头企业委托,针对溧水主要的草莓种植品种“红颜”果肉色红、肉质细腻、甜酸适口、香气浓郁的特点,研发草莓果酒、冻干草莓、草莓脆片、草莓轻乳等草莓深加工系列产品,以解决草莓难藏贮,不便运输的鲜销压力,避免霉烂损失,更进一步帮助溧水草莓产业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将小草莓培育成增值增收的富民产业。
学院与企业签署了“渔菜种养一体化数字农业”横向课题项目,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实现精准投料,有效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节能减排降碳,形成生态循环链。数字化渔业系统帮助生产出优质安全、生态环保的健康食材,并将成熟模式进行示范推广,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图:实地调研溧水草莓
在科教融合上,学院将一些应用型研究内容转化到实践教学中,通过综合性实验实训,使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在产教融合上,促进人才培养与食品行业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助力学生精准创业就业,让大学生创业就业“活”起来。
食品科学学院毕业生徐善金学有所成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南京市鸽业生态示范区技术带头人,荣获国家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他的公司还聘任食科院王蓉蓉博士担任了企业的江苏省科技副总,深入推进科教产教融合。
“晓庄出来的学生,点子多,脑子活,上手快,又踏实肯干。”在最近的校园招聘会上,有招聘企业这样夸赞晓庄的学生。南京晓庄学院正迈开步伐强研究,放开手脚搞实践,用活资源做转化,边丰富、边完善,深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教育教学新质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姚伟 通讯员/杜霞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