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6月6日是“芒种”节气,江苏麦收进度已超过三成。俗话说,“芒种赶刻”,小麦收储,可以说是夏粮丰收的“压轴”一战。今天,我们就跟随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的粮食收储人员吴久明一起,争分夺秒、保障夏粮颗粒归仓。
收割机在许乃兵的麦田里作业
下午两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在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友联村的麦田里,一台收割机穿梭往返,“吞”进沉甸甸的麦穗,“吐”出金灿灿的麦粒。
“今年我们种了不到1000亩小麦。去年产量大概一亩地500斤,今年我们一亩地基本上在700斤左右,最高的亩产能达到800斤。今年比去年增产20%左右。” 种粮大户许乃兵和浦口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收储人员吴久明是老相识。两人站在田边聊着天,眼睛却都一直跟随着收割机卷起的波澜。
吴久明(图左)与许乃兵讨论今年小麦收成
吴久明从事收储工作已经35年。他弯腰捧起一把麦穗在手中搓了搓,捻起一颗用牙一咬,发出清脆的嘎嘣声。“水分在13以内,不用烘干,可以直接进库。”这是他的判断。
许乃兵感慨,“这么多年没种过这么好的麦子”,说得如释重负,也仿佛理所当然。
吴久明(图左)与许乃兵查看小麦含水量
流金般的麦粒被满载的收割机源源不断地倾倒进卡车的后车厢里。一会儿,100亩小麦已收割完毕。运粮车按着欢快的喇叭、载着丰收的喜悦,向浦口区星甸粮库驶去。粮库大院里,一架高三四米、形似机械臂的移动式扦样机早已准备就绪,这是小麦入库前质量检测的第一道“关口”。卡车缓缓在扦样机旁停下,机器上的取样软管插入车厢的小麦堆里。
与人工扦样相比,吴久明更喜欢这台高科技设备。它是吸入式的,不需要人工登高作业,降低了危险系数;分点分层的抽样,结果与实际质量非常接近,而且尽可能做到了“均匀”。
移动式扦样机正在工作
几分钟后,吴久明提着小麦采样袋,来到质检实验室,质检结果将直接影响这批小麦的“身价”。质检员小徐身穿白大褂,熟练地将袋子里的小麦籽粒,倒进了容重器的容量筒里。“容重821”,“质量非常好,达到一等了”,实验室里的人讨论着。
容重821的意思是,1升体积的小麦样品,测出了821克的重量。这是个值得骄傲的成绩。一般来说,籽粒越是成熟饱满、结构紧密,含水量越低,容重就越大。除了容重,入库前的小麦还要在实验室里接受杂质、呕吐毒素、重金属等指标的检验。这两年,新甸粮库改造升级,实验室的检测仪器也都更新换代,效率大大提高。
质检员操作重金属检测仪
质检和过磅持续了半小时左右,吴久明拿着检测结果单,领着许乃兵走到公示栏前。这批小麦达到了一等麦的质量,栏上清楚贴着单价,一块五一斤。
如今收购粮食,不再需要一手交钱、一手交粮,许乃兵只管回家等着售粮一卡通服务系统或网银到账。家里麦子还没收完,他走得着急而满意。
卖粮的人流,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人群中有许多像许乃兵这样的大户,也不乏推上三轮车就走的散户。最多的时候,光运粮车,吴久明一天就要接三四十趟。报价后的下一步是引导运粮车进入卸粮区。吴久明不断挥手示意着运粮车司机。这里的滚筒式除杂机高速运转、轰鸣阵阵,小麦经过除杂,再由传送带送入粮库中,空气中传来阵阵粮食的香气。虽然都是老员工了,吴久明还是反复提醒现场巡检的工作人员安全第一。
吴久明(图右)在除杂机前叮嘱同事
三十多年的“老粮食人”,吴久明最明白技术如何改变了自己的工作。如今的星甸粮库,有宽敞的高大平房仓,有内环流控温系统,还实现了收储、加工、质检等环节全程可追溯。吴久明说,反复的叮嘱是习惯,其实如今的电脑已经聪明到能让小麦“不落地”式进仓。“它在保粮这块引用了内环流控温系统,把粮温降到10度以内,抑制虫害的生长,保持粮食的品质,而且节能降噪。”吴久明介绍。
滚筒式除杂机正在作业
这个月底前,这些仓房即将被10500吨粮食逐渐填满。吴久明的心,也是满的。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孙昕 李秋雨 浦口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