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穿梭于宿迁市宿城区洋北街道,映入眼帘的处处是喜人的场景,新房子干净整洁、错落有致。公路平坦宽阔、畅通无阻。群众在田野里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秀美的洋北大地上,处处升腾着希望。
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去文化中心参加一场书画活动、去乡村大舞台欣赏一场民俗表演……如今,越来越多的洋北群众享用丰富的文化大餐,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洋北街道北依京杭大运河,南邻秀美古黄河,底蕴深厚,境内风光独特,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带着这份文化的积淀,洋北街道积极探索,多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群众打造了触碰文化、感受文化、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机会和平台,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精彩。
城市书香飘进千家万户
六月仲夏夜,仙女湖公园广场,微风拂过,吹着岸边的垂柳,湖边城市书房里,安静的环境,“沙沙”的翻书声,让忙碌了一整天的情绪退去浮躁。
“不忙的时候,我喜欢带孩子来这里,享受轻松愉快的氛围,培养他对读书的热爱。”在文化中心书房,王女士一边抄着笔记,一边低声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书中的故事。说起这个书房给自己心灵带来的惬意,王女士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阅读之余,我们还为阅读爱好者免费提供茶水,为老年朋友提供不同度数的老花镜,为小朋友提供线上学习空间,丰富市民朋友的阅读体验。”文化中心图书管理员陈凡说道。据了解,城市书房现有藏书5万余册,经典刊物、儿童经典中外艺术等书籍应有尽有,还特设了洋北经济社会发展展厅。
城市书房是洋北街道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而推出的重点民生项目,旨在培养市民阅读习惯,着力打造一座全民阅读的城市,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截至目前,洋北街道10个村(社区)的农家书屋已全部开放,覆盖了全域。
红色文化浸润群众心田
“我们的共产党员一心为民,以顽强的革命精神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在洋北街道涧南村,老党员高孝志和街村干部一起围坐在田间地头,讲述着红色党课,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激人奋进。
在洋北街道,有这么一支队伍,暑来寒往,他们背着挎包、骑着电动车,行走在田间小路,所到之处飘扬着悦耳的红歌,所及之地传颂着英雄的故事,他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化“书面语”为“家常话”,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将党的精神传递。他们是由洋北街道各行各业志愿者组成的“理论宣讲‘轻骑兵’”。
“嫂子,你要不要也来表演一段?”欢呼声络绎不绝,群众与演员的交流互动让居民小区热闹起来,呐喊声消除了劳作的疲惫。党的政策宣讲过后,“轻骑兵”又为村民送上了音乐快板、鼓书说唱、广场舞表演等。
“我们组建‘轻骑兵’,就是要通过接地气、冒热气的文艺互动演出、红色理论宣讲等内容,把文化‘种’进乡村大地,让广大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群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真正的主角,使群众文化生生不息。”洋北街道宣传文化负责人表示,“轻骑兵”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用行动将群众精神文化建设融入百姓之中。
非遗文化得以赓续传承
“女儿哎,等等我,看看洋北新面貌,……”非遗跑旱船表演爱好者袁永刚满腔激情地唱着自己改编的传统曲目《逛新城》,广场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跟着袁老师学起了唱腔里的语调,那气息,那节奏,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跑旱船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不少人都被其独有的魅力和韵味所吸引。近年来,唱鼓书、踩高跷、赶毛驴等当地非遗项目纷纷走进社区,不仅让公园广场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孵化阵地,也成为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
随着非遗文化逐渐走向群众、走进生活,洋北街道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传承和公共文化遍地开花。
在全民阅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洋北街道多部门联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为打造现代化临港新城提供动力和支柱。近两年来,已策划、组织、举办各种大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50场以上,组织相关书法、美术、摄影等文化采风活20余场次,惠及基层群众两万余人。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洋北街道将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让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全域,让公共文化服务细致入微,让公共文化理念、手段和效能升级完善,让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建设新气象。
(来源:宿城区融媒体中心/张晓白 审核/陈刚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