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新常态--对话班主任(随园夜话第110期)

2022年07月12日 10:48:3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22年6月23日,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现场及线上腾讯会议同步开展第110期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活动。本期沙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新常态--对话班主任。本次活动由南京市明道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尹湘江主持。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

  鞠永霞副校长(南京市第二十九中柳洲东路分校):

  案例中的王老师从早到晚工作很辛苦,我们做一线班主任都有感受。但是,有一部分作业可能是王老师从育人角度出发的,自主布置的作业。王老师的劳动价值值得我们思考,有一些作业,对家庭而言,是在培养一个孝顺的孩子,对国家而言,是在培养有担当的孩子。如果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些工作,就能从疲惫当中,找出生活的阳光,向阳而生。

  顾琳老师(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案例中班主任的一些工作,在后疫情时代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我身边的班主任遇到像王老师这样的困惑,我会这样安慰她:这么多的工作,能不能把这些工作重新梳理一下,可以发挥学生和家长的作用。以我的班级为例,比如做核酸检测,孩子们自己可以去完成了,防疫打卡是由家委会的家长去监督的。像劳动课程,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或者提前在一个时间段把方案做好,而不是每天去通知家长。从个人生活来讲, 也许大的环境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小环境变得温馨,帮助自己舒缓压力。

  朱玲老师(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

  我觉得这位老师可以联合家委的力量,比如催防疫打卡。另外,也应该培养班上的学生,带着他们一起做,解放一部分自己的工作时间。一个人单打独斗不行。我们学校的班主任们已经在领导的提醒下开始抱团。

  王亚琪老师(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

  我现在也在这样的阶段,因为忙于工作忽略自己,甚至不小心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联系到自己最近因为工作压力,没有调试好事务的轻重缓急,所以每隔一个星期都要去一趟医院。直到身体报警,才意识到,老师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了,作为老师,幸福不仅来源于工作,也来源于生活,需要适当智慧地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有些事情偷偷懒,发挥孩子的自主性,你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可以给你意外的惊喜。

  王则楠老师: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在看班的同时进行思考总结、布置任务,利用智能化小程序、培养小帮手,共同完成一天的任务。


案例二

  王粤玥老师(南京市栖霞区石埠桥小学):

  案例中的班主任在周六举办了义卖活动,学生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她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可以给孩子也分配一些任务,或者让孩子自行选择,是负责采摘蔬菜还是在校门口进行义卖。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问问孩子一天下来的想法。孩子这时候和妈妈在一起度过了一天,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张珺老师(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

  我们和第一小组提出的建议不谋而合,可以邀请爸爸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参加义卖活动。案例中老师的经历和我自己经历的那件事特别像,那一天学校组织老师们周末去爬山,我让爸爸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了。在爬山时,我更多是在教师团队里参加一些活动,我儿子是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学生,爬山时有很多老师都是他的老师,他很畏惧,在爸爸的日记中,我就看到他的小手一直紧紧的拉着爸爸,然后头一直往后蹭。后来爸爸就带他去了别的地方,两人有一段很美好的过程。看了日记之后,我很自责。陪伴老师说,很多时候,你首先是你,然后才是一个妈妈和一位老师。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在活动中,你给爸爸和孩子提供了一个亲密交往的空间。陪伴师说,爱不要注得那么满。很多时候给自己的束缚,会让你更难调整自己,当有了这种负担和情绪,就很难做好妈妈。陪伴师的话影响了我,让我从工作和生活中跳出来找到自己,当自己的情绪变好了,才有更多的能量,陪伴我的孩子更好的成长。所以很多时候,老师不要给自己捆得太紧。

  陈瑞雪老师(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天润城分校):

  对这个话题我特别有感触,我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刚休完产假就回到了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后来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做到工作和家庭分开,工作时专心致志,提高效率。回家时专心陪孩子,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其次,如果妈妈时间确实少,就寻求家庭帮助,发挥爸爸、爷爷、奶奶的力量。最后,妈妈应该多和孩子表达爱意,多说我爱你,让孩子多一些安全感。我对“双减”也有一点感受:首先,“双减”是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抽离出来,能更好的生活。由起初班主任带着做、教着做,到培养学生会做、能做、自己愿意做,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给自己解放。其次,“双减”还在于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给家庭更多的时间,促进亲子关系。很多任务可以交给家长、家委会,让他们组织。

  黄蓉老师(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

  我们组的想法是:第一,对老师的孩子而言,他可以跟着家长一起去体验。对于老师班级的学生而言,当有了一个比自己更小的伙伴加入,他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担当。老师带自己的孩子去参加这种活动,更大的冲突在于,如果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话,就不太方便。第二,案例中班主任回家之后和孩子说“宝贝,对不起,妈妈去学校加班了”,或许可以提前做好沟通工作,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第三,发挥家庭成员的力量。刚刚讲到了家庭支持,孩子和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和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相处,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如果只有一方带孩子的话,学到的内容可能比较单一。

  郭敏老师(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卖菜,体验生活,这是方案一;方案二,妥善安排好自己孩子,请爸爸或其他家人带着出游,自己安心工作。

  王亚琪老师(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

  这种活动,按照学校要求,加班是班主任身上的重担,陪不了孩子是母亲的无奈。如果可以征求领导允许,带着自家孩子参加周末的活动可以么?孩子得到了与学生(陌生群体)人际交往的机会,体会到义卖的乐趣,理解了母亲的工作。

  潘玲(信大附中):

  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兼顾。这时更需要智慧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学校的活动向孩子介绍,激起他的兴趣和爱好,带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亲子活动和学校活动合二为一;如果孩子时间不允许,或者不太愿意参加,也提前将孩子的周末活动安排好,错时进行,将自己的工作向娃做介绍,赢得孩子的理解与支持!

  张慧慧老师(浦外):

  长远来看,也许让孩子看到努力工作的自己,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他人付出和奉献,也是一种爱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母亲给自己的这种精神感召,将是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秀烽老师(通师二附):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说“妈妈你骗人”,孩子有一种委屈情绪。工作和家庭要有界限,不是任何活动都要带孩子参加。但回来之后,可以发照片,让孩子了解妈妈白天做了什么,化解孩子当前“你骗人”激动的情绪。第二,孩子为什么会对妈妈说“坏妈妈,不要你了”,可能是因为他觉得邻居家的孩子出去玩儿了,他没有玩儿。针对这一点,要去引导孩子,情绪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牵着走。“宝宝,你今天上午在家里干什么啦?搭了这么高的机器人呀。”或者说“太棒了,你还帮奶奶扫地了呀!”抓住孩子在家里做的事情,去肯定他。第三,案例中的王老师品味着孩子的指责,说不出话来,说明王老师的情绪被孩子牵着走了。当老师组织班级义卖时,把这份爱给了班级的孩子,能收获到作为老师的幸福感。自己的情绪是能够稳定的,不要被自己的孩子牵着走。但也要从孩子的话中看出孩子的渴望,渴望周末和妈妈在一起,所以要接纳。第一,接纳孩子对我的抱怨,他是一个说真话的孩子。第二,接纳自己,我把周六的半天给了学生,是一个负责任老师,要肯定自己。最后,下周一定要做调整,保证把时间给我的孩子,关注好、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也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胡昌琴老师(天印高中):

  高中老师假期更少的,一般没有双休,暑假也只有十几天假期。有些活动也不方便带孩子参加,所以事先和自己孩子沟通好,和孩子建立信任感,给孩子安全感,这也是沟通的前提。有时放手也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契机。事后回来做好孩子心理疏导,让孩子感受到并理解,即使妈妈不能时刻陪着你,但不影响妈妈对你的爱。

  尹湘江老师(南京市明道学校教师发展中心):

  今天在场的有小学老师,也有初中、高中老师。发言当中,既有希望把孩子带到活动现场,也有要把孩子放在家里,回家之后再做心理调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妈妈不能陪你这件事儿。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不同的观点,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设计和实施的教育活动本身也有它不同的特点。回到最初鞠校长的发言,就回到一个价值观问题,如果认为带着孩子去,对我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那我就带着他去。假如经过分析,感到活动不适合带着孩子去,那么就把孩子放在家里。从工作本身的价值出发,去实践工作,然后回到家里,先要悦纳自我,然后引领孩子对这个事情有新的认识。

二、经验分享聚思维

  张珺(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

  一张小小的卡片

  受疫情影响,去年推迟了开学,暑假过后,从线上的关怀班会课中,我们感受到孩子对于开学不是很期待,所以学校开展了一场活动,定制了“开学啦”卡片,它像盲盒一样,和新书一起随机发出去,老师不知道发给谁,学生也不知道拿到的卡片是谁做的。写卡片的老师将会成为学生一学期的守护天使,而学生同时也是这位老师的守护天使。因为这张卡片,孩子开始期待开学了。后来。受新一轮疫情影响,又停课了。有了上一轮彼此相伴的爱的传递,孩子从爱的分享者、接受者变为爱的创造者。有小朋友提议给同学送卡片。我们就鼓励每个小朋友自己做一张贺卡,我把班主任临时加了进去,然后开始抽卡片,给所有抽到卡片的小朋友来了一张认证照,表明从这一刻开始,你们就是彼此最重要的守护者。上学期有很多同学收到我的卡片了,我害怕今年又收到我卡片的同学会不太开心,所以我动了小心思,我这样写道“如果你收到了我的卡片,我就会带着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出去玩”。过五一时,我带着两个学生去了南京科技馆,有一个学生的妈妈一起去了。在游玩中,孩子们觉得很新鲜,我也很开心。这位妈妈平时与我接触很少,她作为一个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在育儿方面是我的前辈,我们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思路。那次活动过后,那位家长与我的互动更多了,正是这次偶然抽到的缘分,缔结了美妙的情感。一张清新制作的美丽卡片,一份满载心意的美好祝福,一段令人期待的美妙相伴。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想,在减负提质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充满爱意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的美好,让孩子成为美的接受者、创造者、分享者和守护者。

  黄婼歆(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

  工具与提质,一项不成熟的尝试

  去年带一年级的学生时,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学习障碍,他们听讲时很专注,但是回答问题时说不出来。在“双减”的背景下,一年级学生的课业是减少了的,如何让学生把所听、所看真正地参与进大脑学习中?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学生中开展了学习力训练,目标是让他们听得进去、听得清楚、看得认真、记得住。并能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思维导图或简单的图画和符号,将感知到的事物浮现在工具上,画出来。再通过同伴学习,借助工具把感知的事物完整地、清晰地表达出来。我采取了一系列训练环节,比如,蒙眼触摸游戏,带他们逛校园,走进大自然,去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通过视频感受春天的美景。比如,那几天下了好大的雨,小朋友对雨记忆深刻,于是我让他们闭上眼睛,回忆那一天的雨景,我进行了一些语言描述,“滂沱大雨开始肆虐起来了,雨珠漫天飞舞,像成千上万只利箭射向大地,势不可挡,威力无穷。”孩子在听的时候,笑了,后来我请孩子说一说脑海中雨景的画面,他们说的比我还夸张,说“雨点就像一个个士兵,气势汹汹地压向我们。”小孩子的想象力被打开了。最主要的环节是工具与提质,每节课我会带他们去听不同的绘本,借助图片,也称为思维钥匙,讲故事的时候,我会先在黑板上画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地点,还有一些关键情节,帮助孩子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我在讲的时候,他们随时地记下了脑海中捕捉到的关键信息。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孩子们画的思维图片是很抽象的,但是他拿着图画,真的能把很长的故事讲清楚。我想,如果孩子能借助工具提升学习力,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倪凯京(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柳洲东路分校):

  心智培育,助力“双减”

  从三个角度分享我校在“双减”下不一样的教育实践:第一,“双减”背景下不一样的作业设计。其一,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为抓手设计的德育作业,包含烹饪、收纳整理、家具清洁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作业。家长负责指导、操作,为孩子记录作业的过程。其二,学生的每日心得。这是学生与班主任沟通的小桥梁。班主任会叮嘱其他同学和家长不许翻看。如果有适合分享的内容,班主任会在征得孩子同意后进行分享。其三,以培养家国情怀为抓手的德育作业。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习防疫知识。以上作业设计,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第二,不一样的活动。学校每年都有五公里迷你马拉松比赛。学生全体参与,完成五公里的比赛后获得完赛证书。学校还会在春季举办20公里远足活动。还有一期一会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晚会活动,邀请家长观看孩子们在学校社团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每一次的春秋游活动,孩子们会自行分组,准备烹饪的工具,分工买菜、切菜、做菜,全部由孩子自己完成。学校还为八年级学生举办青春成人礼,学生会给家长写一封特殊的书信,梳理成长的印记。冬天下雪的时候,学校提前封闭操场,孩子们到雪地里尽情撒欢。学校开设了学农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田中种菜,等蔬菜成熟了,一部分拿到食堂,剩下的由学生进行蔬菜义卖。第三,在学生减负方面,学校开展了“全员批改,当堂反馈”、“师徒结对,互帮互助”。所有教育活动的过程,老师都是学生的引导者、见证者、陪伴者。

三、小组研讨 分享感悟

  陈宁(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

  “双减”背景下,大家是忙忙碌碌,从上到下都有一种焦虑。我们还在探索新常态的过程中,年轻老师很不容易。学校从行政上给予老师最大的关爱,学校已经成立了各个学科在内的十几个微团队,帮着他们快点成长。有的活动一个月一次,有的是一周一次,完全是老师自愿。在过程当中,看到老师在慢慢地成长。前两周学校邀请了罗京宁老师在学校开展德研活动,年轻班主任都很专注地学习,学习以后用这些方法和策略,转变认知与理念,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稍微年长一些的老师,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和年轻老师一同,在“双减”背景下一起成长。

  鞠永霞副校长(南京市第二十九中柳洲东路分校):

  我们学校有些许不一样的观念,所有的活动都在助力“双减”。我们的观念不一样,给孩子适当的留白,给老师留白,通过活动育人,挖掘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在活动当中,大家会感受到四个重要的字,就是“我们一起”。包括老师或校长在食堂给孩子打汤,小小的动作就传达一种爱护,即“我们一起”。无论是否有“双减”,我觉得随着班主任年龄的增长,他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因为意识到了做班主任的劳动价值。同时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渡人渡己的过程,孩子成长,我们也在成长。在学校里开展的迷你马拉松,是校长、老师、家长、学生一起跑。受疫情影响,一直没有跑马拉松,期末考试之前我们调出了一个时间,晚上出去跑。当时一个学校的领导问我“都要考试了,为什么还去跑?”我说,这件事情比期末考试还要重要,因为这是我们对孩子的承诺。就像下雪天,孩子就盼着打雪仗。学校马上就发通知,把操场封起来,留给孩子用。这是以人为本,尊重他们的需要。作为老师,不仅是教书上的知识,我们要教学生学会追求生活的美好,让他觉得世界很可爱。在发挥天性的基础上,快乐地一起成长,一起向未来!

  方婷婷(南京市燕子矶中心小学):

  我是一个二胎妈妈,二宝明天刚好周岁,分享的第一个案例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家老大上一年级。我白天是个班主任,晚上在家陪二宝。不过我没有觉得委屈,可能是个人比较喜欢孩子,把心态调整好了,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找一个平衡点,做班主任是有一种幸福感的。放学的时候,我们班同学会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这个时候我觉得一天的疲劳会减半。还有,我在教三年级的时候,带着孩子做过思维导图,但黄老师从一年级就开始做了,而且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非常好,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锻炼。一年级的小孩可能不太会写话,但他会说,那么后面练习写的时候就没问题了。黄老师很有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先学会说出来,然后才是写出来,学习说与写的能力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周倩文(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各位线上线下的老师好,我想向大家提一个问题。今年是我班主任工作的第五年,经历了从没有“双减”到“双减”这样一个教育环境,经历了这么多次的学习之后,我萌生的一个问题。我们呈现了这么多从学生能力培养、全面发展角度开展的活动,大家减少了哪些呢?在即将迎来的新常态当中,我们能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可是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能减少做的事情是哪些?而且这些事情减少了以后,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改变?有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四、专家点评

  齐学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

  线上线下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新常态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个不确知的内容,老师们在应对“双减”时都是手忙脚乱的。也许这种手忙脚乱就是一种常态,“双减”在向着新常态的方向发展,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转变。
       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适应的过程,所以新常态是我们正在走向的、不断适应的一种状态。之前我们也一起探讨过“双减”,那么“双减”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刚刚周老师讲,我们是在解放学生。我认为“双减”如果用一种思想来表达,就是要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前提会不会是解放老师呢?老师并没有被解放,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加班加点,一系列的量化考核。
       今天谈的“双减”、解放学生话题,实际上是在谈如何解放班主任的。中国的班主任是一个无限挖潜的群体,什么事情都可以应对,忙的时候可以把孩子带到工作现场,或者把一家人动员起来,工作越来越没有边界了,家庭和工作完全不可分了,而且老师们就觉得我可以应对,我们已经不再去追问“双减”背后的那种解放。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发布了大概七八十个减负令,减负一直在路上,现在也在减。我想,我们去探索的教育新常态是什么呢?在2020年,我和很多老师一起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这个话题我讲了三年,叫生活教育学。
       因为沙龙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没有办法进行很充分的研讨,所以采取了讲案例、讲故事的方式,这种叙事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新常态。第二位发言人,黄老师讲的学习力,她讲孩子听到老师描述雨的场景的时候,孩子想去表达的时候,你就听到了孩子的心声。所以我想,教育的新常态能不能叫做生活教育学。我们怎么样在生活中学习?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解放学生,解放我们自己?那位委屈的班主任,在周末加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是怎么与孩子沟通。在工作时是否要把孩子带出来这件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一种关系,一种家庭支持系统。所有这些都是生活给我们出的难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学习与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不是起到了解放学生、解放我们自己的作用?
       无论再怎么减负,仍然会有老师觉得负担很重。就像我们说学业负担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成绩好的学生,一个小时的作业,他觉得很容易。但是对于成绩中等或成绩差的学生而言,一个小时的作业可能就要花更多的时间。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职业认同、职业幸福感,哪怕你朝九晚五,可能也会充满牢骚与抱怨。谈论这些需要回到人本身,在这一点上就能解放学生,解放我们自己。
       再回头讲讲支持系统,生活教育学需要建立起一个人在社会当中的支持系统,所以要重提班主任的支持系统,它包括关系系统、工作系统、家庭系统、还有刚刚鞠校长讲的价值系统。很多班主任老师的价值系统是缺失的,所以感到不幸福,而这与是否减负是无关的。班主任的支持系统中真的需要一种价值系统,当我们把自己与家里人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甚至与社区的关系都变成了一种关系系统时,老师和学生的对抗、学校和社会的对抗、学校和家庭的对抗,可能就消解了。
       当然,这些靠班主任一个人是很难做到的,正因为家庭系统跟不上,所以国家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社区系统也跟不上,所有这些系统都让班主任一个人来解决,是勉为其难的。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想怎么帮班主任减负,其实应该回到生活教育学,也就是我们怎么建立起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系统。比如,是在加班的时候把孩子带到学校,还是让奶奶帮忙带小孩,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们要去追问背后的意义系统是什么。在“双减”之下,每个人如何去建立自己的意义系统,要求我们回归生活本身,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种以生活为核心的生态。这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如何让所有的东西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压迫的力量,而是放在自己的意义系统当中去重新思考。
       2003年我的博士论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就是在探讨意义系统这一话题,你要不断地去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很强大的内心,有你的意义系统,就不在乎外界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对话班主任”就要回到生活教育学,因为我们都在生活,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关系系统,在这里面你需要去平衡你与孩子、与家人、与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不是让老师完全忘记自己,让老师没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边界,这一定不是教育的新常态,而是要让老师做最好的自己,让老师做最好的教育。这是今天听下来,我最大的收获。

(雷虹 王鹏真 徐美琪)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