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未来一周,江苏依然“热力不减”,最高气温或连续高达39℃到40℃。就在这样的天气下,仍有不少人,他们坚守在烈日下,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为了帮助顶着高温的劳动者,江苏不断推进数字化改革,通过技术为劳动者们提供保障与支持,努力营造更优的工作环境。
南京:环卫工坚守路面20年 机械应用成解暑“凉方”
早晨六点,路上的车辆不算太多,环卫工人宣桂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看起来有些瘦弱的她挥舞着大号扫帚,麻利地将路边人行步道上的杂物扫到一起。一会儿的工夫,宣桂芬便已经扫好了一个路口。在将垃圾收拾好之后,她骑着电动车来到下一个路口继续清扫。 上午十点,在阳光的炙烤下,地面的温度已经超过了60摄氏度。宣桂芬解开工作服,垫在脖子上的毛巾已经被汗水湿透。如今她已奋战在清洁一线近20年。
清扫过程中,环卫工宣桂芬遇到了一滩洒在路边的石子,为此她调用了机械化保洁车前来增援。多层扫盘从路面旋过,车载水枪再来清洗一下,几分钟的时间,路面恢复了光洁。
记者了解到,在她所在的片区,像这样的机械化作业车辆有18辆。宣桂芬告诉记者,她刚工作的时候,虽然每个环卫工人负责的路段不到现在的一半,但人工清扫的工作量并不少,十分辛苦。“如今,我们有了机械化的环卫作业车,每天早上都会先用作业车扫上几次,再用人工和机械化相配合,减少负担的同时提高了清洁效率。”宣桂芬说。
南通:智能机器人“上岗” 喷码工人告别700℃高温
“举起”手臂,自动喷码“登记身份”,在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喷码机器人正24小时不停运转,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一行行产品身份标识清晰可见。在智能机器人上岗之前,需要工人在六七百度的钢坯旁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也很高。如今,通过研发人员的技术攻关,智能机器人能够适应高达800℃的环境,把高温工作的工人解放了出来。
南京:软件谷重点项目施工人员挥汗如雨 智能安全帽保障健康
7月10日上午,中国(南京)软件谷北辅道联建项目工地,高温酷暑天气下,十多名操作工正顶着烈日,在无遮无挡的施工现场忙碌着。尽管是高温天气,操作工赵成仍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戴着厚厚的手套。"每天要喝三四瓶水,这样的天气,会有些受不了,三十几度。我们都是早上五点到五点半上岗了,中午十点多就休息了。中午过去温度降下来了再干活会好一些。"施工人员赵成说。通过采取抓两头歇中间的防暑降温措施,这一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是上午十点左右,但室外的温度已经很高了,温度计显示已经达到了40度。负责人表示,目前工程进度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保证施工的同时,保障现场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为此,工地为所有施工人员配备了智能安全帽。安全帽与后台系统保持实时连接,施工人员如果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可以通过安全帽发送信号,后台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并采取措施。
“安全帽有一个急救功能键,假如说施工现场有工人中暑了,工人可以直接按安全帽上的sos按键,工作人员在后台能够看到工人在施工现场的哪个位置,达到急救的效果。”中建一局中国(南京)软件谷北辅道联建项目工地安全总监蒋刚说。
爱心驿站 用贴心服务致敬高温下忙碌的劳动者
在技术照顾不到的地方,各地同样在推进相应的服务以关怀劳动者们。江苏多地建起了集休息空间、物资补给、医疗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城市“爱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们送上贴心服务。
午餐时段刚刚过去,在南京新街口周边跑单的外卖骑手吴忠元准备为电动自行车更换电池,打算短暂休息后继续接单。于是他来到了苏宁生活广场旁的“宁小蜂”主题广场。掏出手机、扫二维码,吴忠元熟练地换好电池,给自己买了一瓶冰镇饮料。吴忠元说:“感觉这个地方挺温馨的,休息之后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活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目前,南京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部分公共空间、闲置空间开辟为“宁小蜂”爱心驿站。户外劳动者们可以通过导航软件,输入“社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或“宁小蜂驿站”,搜索到距离最近的站点,就近接受便捷服务。
在淮安市清江浦区水渡口街道,一处“E骑先锋——暖‘新’驿站”成为周边户外劳动者们避暑、休息的“新家”。驿站里配备了应急药品、微波炉、冰箱、充电桩、无线网络等日常所需物品及服务。
扬州市的文昌商圈是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各类新就业群体的聚集区。7月初,总面积80平方米的“广小新·共享家”先锋骑手红色驿站正式投入使用,为“两新”就业群体们提供休息、健康义诊等服务。同时,当地还量身定制了“广小新·一卡通”,包含“党群联心卡”“攒积分兑服务”和“专家问诊绿色通道”等贴心服务。
高温下,他们的坚守,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保证,是劳动精神的生动诠释。爱心驿站真切地体现了一座座城市的善意,数字化转型诠释着科技背后的温度。技术赋能下,劳动者们拥有了更加舒心的工作体验,城市的面貌正变得越来越好。
综合自江苏新闻广播记者/索浩阳 《零距离》记者/何畔 《新闻空间站》记者/李明洋 淮安台 扬州台 南通台 编辑/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