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总体来看,十年来,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2012年以来,这一探索更是不断走深走实。围绕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江苏是如何区域互补、南北联动,推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经济实力更加壮大的?在评新君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3”重点功能区建设、苏北振兴是“三大抓手”。
协同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事关全国发展大局,事关江苏发展全局。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坚定实践者,近年来,江苏利用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紧紧围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力,不仅展现了江苏作为,还在全方位融入中实现增势赋能。
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等项目加快实施,江苏第一批11个省际断头路中6条已经建成通车。在携手共推产业创新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实施27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取得18项重大成果。在合力打造长三角示范区上,形成了73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加强苏浙、苏皖合作上,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苏浙两省共同编制《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方案》,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进展顺利。
各扬所长
“1+3”重点功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区域布局是地方发展理念的反映,也是发展内涵和水平的直观体现。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表示,江苏深入实施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地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旨在充分放大各自区位发展优势,激活区域发展动能,整体提升江苏发展的竞争力。
如何因地施策,各扬所长?“1+3”重点功能区都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比如,扬子江城市群加速跨江融合步伐,不断加密过江通道、加快宁镇扬一体化进程,形成苏锡常都市圈网络格局,进而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沿海地区侧重港产融合,以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等项目为标志,建设港口群。以发展石化、精细化工、海工装备、新能源等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则以支持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放大交通枢纽优势,徐州大力推进经济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双向开放高地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以“绿心”建设为核心,持续推进水系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美丽宜人的绿色城乡,走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百姓富裕的新路子。
如今,江苏已建成过江通道17个,在建8个;2021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亿吨。海工装备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18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等工程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范例,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力增效
苏北振兴结出丰硕成果
加快苏北振兴,一直是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年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21年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从2012年的2.48倍收窄到2倍以下,苏北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97倍和2.21倍,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比苏南同期高5个百分点。
苏北发展提速,背后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十年来,江苏深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从苏南向苏北的“四项转移”,一系列挂钩帮扶工作和政策“红利”,增强了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让苏北五市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形成苏北地区物流“金三角”的同时,江苏还进一步让南北共建园区提档升级。以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为例,2021年,园区以占宿迁0.16%的土地,完成宿迁全市6.7%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37.5%的高技术产业产值。此外,2018年启动的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三年改善30万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实现动态清零,建成一大批承载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其中64个乡村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把“大力促进区域协调联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后五年着力抓好的九项重点工作之一。落实党代会部署要求,各区域发展目标也已明确:
推进苏南地区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
推进苏中地区成为推动江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
推进苏北地区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
未来,江苏还将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持续推动10个国家县城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建设。加快打造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升级版,将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拓展至产业、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卫生、文旅康养、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同时,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服务新发展格局。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大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一定能在更高质量发展中行稳致远。
(来源:评新而论微信公众号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