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来两个大的烤生蚝!”
“好嘞!”
7月12日晚6时许,随着徐州市疫情防控通告(2022年第78号)的发布,壹捌夜市的人流量明显增加,老板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今年上半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餐饮业陷入低谷,本小利薄的“小餐饮”面临较大压力。记者探访徐州部分早餐店、夜宵摊等餐饮个体户,观察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如何顽强复苏。
江苏徐州全力打好稳定经济“组合拳”,贯彻落实国务院“33条”和江苏省“苏政40条” “苏政办22条”,聚焦财政金融、减税降费、重点行业等关键领域,配套出台“徐政46条”“徐政办69条”等政策措施,为企业带去实实在在的利好。累计发放财政补贴近4亿元、减退各类税金91亿元、减免国有房屋租金1亿元、撬动各类中小微企业贷款766亿元,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渡难关、强信心,加快促进经济重回正常轨道。
精准防控
老顾客很“架势”
家住豪绅嘉苑的宋师傅,每天早上都会带着一只小锅来到小区门口的老虎早餐店,排队买上两份辣汤和包子。看着热气腾腾的汤和油锅里滋滋响的煎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这轮疫情精准防控做得好,低风险地区的工作和生活都不受影响。”宋师傅说,4月份他居家抗疫,整整一个月没喝到辣汤,那阵子真是憋得慌。
4名员工在店里忙得不可开交,老虎早餐店老板冯海正在位于惠民小区的新店培训员工。老店开了三年了,生意已经稳定,“4月份我们停业一个月,损失两万多元。7月份的这次疫情对豪绅嘉苑店几乎没有影响,我们的顾客都是附近小区居民,每天的营业额稳定在3000多元。但惠民小区的新店靠近风险地区,营业额下降了约三分之一。”
然而比起2019年没有疫情的时期,冯海的生意还是有所下滑,为了减少开支,他辞退了店里的收银员,全部由顾客自己扫码付款。
市中心福顺路的陈氏心灵鸡汤店,最近生意也很稳定,每天营业额达到上万元。老板陈小蕊感叹说,一方面是政府精准防控做得好,另一方面是老顾客给力,来消费的大部分都是回头客,不但每天店里坐得满满当当,外卖也有100多份。
陈氏心灵鸡汤店往南走不远,就是徐州人熟知的二中毛家熟食店。这里依然和往常一样,只要店里正常营业,门口永远排着几十米的长队。
记者调查发现,此轮疫情中,对于开在社区的餐饮店和口碑较好的老店来说,生意几乎没什么影响,而对于流动顾客较多的餐饮店来说,7月份以来客流量还是有明显下降。同样是在福顺路,刘兰兰经营的鸭血粉丝汤店,客流量减少了二分之一,只有附近小区的居民会来。她感觉到,最近休闲逛街的年轻人明显少了。壹捌夜市的老板们更是反映,7月上旬顾客减少了一大半,“虽然这次疫情防控明确提出低风险地区人员可以正常流动,但市民防护意识还是比较强,都在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成本增加
消费者精打细算
30多平米的鸭血粉丝汤店,刘兰兰一个人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独自坐在灶前等候顾客。
带着创业的梦想,刘兰兰去年夏天开了这家小店。起初生意还不错,她聘了一名员工,收入比上班多。但今年4月份的疫情让她措手不及,重新开业后就没再雇人帮忙。
“生意不如以前,6月份虽然恢复得不错,但成本一直在增加。就这一小罐天然气,这几个月从110元一直涨到130元,我两三天就得换一罐。”刘兰兰说。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刘兰兰发现顾客也越来越精打细算了。以前顾客点餐时都会豪气地加份鸭腿、鸭胗等,现在很多人只要一个饼一碗汤足矣;打包的餐盒收费一块钱,以前多数顾客都不在乎,现在会主动提出使用免费的塑料袋。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夏季菜品保质期变短,空调电费增长……一笔笔都要计入经营者的成本。
原先位于富国街十字路口的熊爪咖啡曾经红火一时,一度冲到某外卖平台徐州市好评榜第二位。但4月份一场疫情过后,老板唐茂仁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附近有的小吃店已经倒闭,于是他决定转型,5月份在中枢街找了一家大一些的门面,吸引顾客进店消费。两名店员一个是聋哑人,一个戴着助听器,算是市区首家“无声咖啡馆”。然而6月份生意刚有起色,7月份又出现了疫情。
“徐州人喝咖啡不像奶茶那样上瘾,现在光顾的基本上都还是以前的老顾客。外卖量也上不去,以前一天40多单,现在只有十几单。感觉顾客的消费欲望降低了,对价格也更为敏感。为了招揽顾客,我新推出了一款9.9元一杯的咖啡,昨天发现每一单都点了这款。” 唐茂仁说。
部分消费者也表示,今年以来因为收入降低,逐渐省去了不必要的开支,减少聚会,能自己做的就不再出去买,即使在外就餐也是吃多少点多少,不会浪费。
线上引流
拓渠道提人气
4.2折的寿司,9.9元一份的酸辣粉加烤串卷2饼,8.99元三份卷面皮,某社交平台上的徐州小吃,价格低到难以想象。疫情影响下,徐州餐饮业纷纷开展以线上引流为主的各种“自救”。
“这次疫情以来,我们客流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没办法,我们就试着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引流。”少华街“小刘卷面皮”女老板卷起面皮来手法极其娴熟,6月份生意好的时候,她一天能卖二三百份。7月份以来,逛街的市民明显少了,她的生意也冷清起来。于是就在社交平台上推出了团购,8.99元就能买三份,几天下来已经售出了1400多单,效果还不错。但这个价格只是刚够成本,很多顾客买完这三份就不会再另外消费。“只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店,以后常来消费。”
唐茂仁也在试行线上低价引流,采取类似“拼多多”的方式,满3人团购就能以5折价格购买原价20元一杯的咖啡, “根本不赚钱,就是为了增量、提人气。”
可能是因为社区小店地势较偏,冯海的早餐店在外卖和社交平台上人气都不旺。为了增加收入,他又加盟 “小刘板面王”开始做午餐。但工人们干了几天就支撑不住了,“他们凌晨两三点就到店里上班,连续工作12小时受不了。现在午餐暂停,我在考虑是不是再招几个人。”
如果这几天下午经过福顺路,你会发现除了毛家熟食,还有一家“桃发财蒜香炸鸡店”门前也排起了长队。老板陶倩说,他们是7月1日才开业的,开业之初就遇上了疫情,“好在线上引流给我们带来了很高的人气。每天客流量有二三百人,营业额6000元左右。花几百元在全网推送9.9元一份的炸鸡,虽然利润空间很小,但大部分客人都还会另外掏钱购买其他口味的。这次疫情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影响。”
民主北路“秘密花园”店85后老板夏璐是个文艺青年。为了应对疫情,她将下午茶升级为西餐,6月份连着三个周末利用院子中的空旷场地举办音乐会,在朋友圈发动网友预订座位,7月11日起又在平台推出外卖,效果差强人意。
外卖虽然让经营者的流水好看了一些,但利润空间已被挤压得很小。壹捌夜市一家卖脆皮五花肉的老板说,一根1斤多的五花肉线下卖35元,平台上标价是42元,但他自己只能拿到30元。
在社交平台上可以发现,不少小吃店的老板都化身为主播、段子手,拍摄各种搞笑短视频吸引人气。陈氏心灵鸡汤店的老板陈小蕊也是其中一位,但他花尽心思拍了100个作品,至今粉丝只有800多人。
“拍视频只为一乐。我们店每天营业额过万,外卖有100多单。吸引客人不是靠低价、炒作,最重要的是货真价实,口碑好了,自然不愁没有客人。 ”陈小蕊颇为自信,他已经开始准备成立公司。
纾危解困
城市烟火气在回归
4月以来,徐州市全力打好稳定经济“组合拳”,贯彻落实国务院“33条”和江苏省“苏政40条” “苏政办22条”,聚焦财政金融、减税降费、重点行业等关键领域,配套出台“徐政46条”“徐政办69条”等政策措施,为企业带去实实在在的利好。累计发放财政补贴近4亿元、减退各类税金91亿元、减免国有房屋租金1亿元、撬动各类中小微企业贷款766亿元,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渡难关、强信心,加快促进经济重回正常轨道。
这些纾困政策,对餐饮个体工商户有带来哪些实效呢?
根据相关政策,徐州扩大了国有房屋租金减免范围,陈氏心灵鸡汤店租的是国有房屋,“4月份疫情给我们减了三个月的,这次又减了一个月的,缓解了我们很大压力。”陈小蕊感激地说,他又在荣盛花语城开了一家新店,准备7月18日双店同庆的,但看来花语城那边可能会因为疫情取消了。
疫情期间,政府也为“秘密花园”老板夏璐减免了18万元的房租。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更多的餐饮个体工商户租用的都是私人房屋,无法享受这一福利。
“现在房东不涨房租已经不错了,不可能再让人家免租金。不过听说这条街上也有房东主动降两三千元房租的。”刘兰兰说,听说外地有的发放消费券,有的推出餐饮行业保险,如因疫情停业可以获赔的,不知徐州是否可以借鉴。
关于减征“六税两费”和信贷支持,这些小老板们大都表示,他们营业额本来就很低,达不到缴税标准,“其实政府对小餐饮已经很照顾了,除了房租水电和用工成本,我们本来就不用交其他税费。小本生意,也没有贷款。只要用心去做,肯吃苦,就能有回报。”陶倩表示。
随着公共场所取消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餐饮业已经明显开始复苏。7月12日晚上,壹捌夜市一家炸串铺的老板说,他们的日营业额已经由前几天的1000多元增长到3000元左右,熊爪咖啡也迎来了生意最好的一天。
起早贪黑,一箪一食,小小的餐饮业个体户正在回归城市烟火气,折射出经济的韧劲和生生不息。
直面难题
主动寻求商机
“疫情影响下,餐饮行业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体户,日子都不好过。” 徐州餐饮行业协会会长王海燕分析说,去年10月协会统计过,全市注册的餐饮业共有6万多家,从业人员达到几十万,其中个体户的数量比公司还要多一些。即使没有疫情,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现在面临的状况是,这些小微企业大部分都达不到政府惠企政策的“门槛”,而且承担着“保民生”的社会责任,非常需要帮扶和关注。
餐饮协会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这段时间走访调研了很多经营户,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和诉求。很多经营者表示,疫情期间他们享受不到房租减免,线下堂食数量明显减少,而线上外卖平台扣点又比较高,陷入两难境地,有的不得不进行裁员、降薪。
“质量是‘1’,其他东西都是‘0’。”王海燕建议,越是在关键时刻,餐饮经营者越是要首先保住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保住食品安全;其次要敢想敢干,主动寻求商机。比如前段时间有的饭店发现露营火了起来,便针对露营群体推出预制菜、套餐进行配送,还有的拍视频搞推广,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不能自我放弃;再次,就要利用这个“闲”的时机培养厨师的技术、提升员工的素质,练好内功和基本功。
对于餐饮个体户面临的困境,王海燕称,协会已经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希望尽快出台更具体、细致的政策惠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