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是他们走上职场、走进社会的教育保障。高校劳动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性、创造性。记者7月25日获悉,23日,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建构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134所高校的372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同探索劳动教育的特色体系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要求,其中,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本科高校不少于32学时。两年来,江苏高校在劳动价值内涵、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
江苏大学构建了"8+24"线上线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8学时为劳动教育理论,24学时为线下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开设了66项校内劳动实践项目、5项校外劳动实践项目。
江苏大学副校长田立新表示,这些实践项目注重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我校还联合政府和企业共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校园服务型岗位实践,农耕实践,职业岗位体验,专业技能提升等形式,形成学校家庭共育、社会支持参与的劳动树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南京邮电大学各学院根据专业的课程特点,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相关劳动实践课程。学校各部门密切联动,打造了“每日一个劳动晨计划,每周一个集中劳动日,每月一节劳动示范课,每学期一程劳动筑梦旅,每年一场科创劳动行”的“五个一”劳动实践体系。 “让学生在认识社会、感知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以劳增智、以劳创新,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力娟说。
东南大学深入挖掘学校"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精神品格,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强化学生公益劳动意识,持续实施志愿服务实践学堂计划。截至目前,学堂注册志愿者覆盖师生3万多人,组织师生参与各类公益劳动活动100多场。“我们派的志愿队伍主要是深入到农村,像我们的‘小小建筑师’,测量当地的土地资源如何去建设,还有我们的一些像机器人团队,就是能够服务于我们乡村振兴当中的农田等,能够把这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带入到乡村振兴当中。”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殷国栋告诉记者。
与会专家在研讨中表示,当前各高校在劳动教育探索上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在规范性、长期性、科学性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有待逐步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还存在定位不清、设计思路不明以及课程设置不规范等问题。
在扬州大学副校长俞洪亮看来,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能力本位、知识本位和素质素养本位和价值本位转向,“这是劳动教育的一个基础。”
会上,成立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研究委员会。
“把每个高校的劳动教育的师资汇聚在一起,今后对更好地推进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各方面,都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说。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