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全国绿色交通试点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低碳试点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二,大运河沿岸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年均值位列江苏段沿线第一,“河湖长制”成为全国典型,白马湖生态保护成为“江苏样板”……十年来,淮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绘就了一幅“美丽淮安”新画卷。仰首观蓝天,俯身掬碧水。在1.01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绿色淮安日益散发出独特的生态魅力。
7月26日上午,“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美丽江苏建设专场在南京举行。发布会上,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笑介绍相关情况。
十年来,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淮安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明星城市的奋斗目标。
注重科学规划引领。先后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永久性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在全省率先开展碳达峰方案专题研究。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构建高位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格局。
十年来,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
调优能源体系。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完成60万吨水泥、120万米印染、10万吨钢加工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
调绿产业结构。坚持产业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 “333”主导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电子信息、食品等含绿量高的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
调整企业布局。积极探索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科学布局一批“绿岛”。化工园区压减至1个,关闭化工企业140家,占比超过50%。完成709家“散乱污”企业的关停、搬迁或升级改造工作。
十年来,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
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54%,优良天数比率从62.9%提升至81.6%。
打好碧水保卫战。累计投入90亿元完成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100条样本河道建设,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提升,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同口径从2016年的73.3%提升到2020年90%;大运河淮安段9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为100%。
打好净土保卫战。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形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全市一张图”和“一企一档”成果集成。淮安聚力打造的“淮味千年”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正是好水、好土、好气候的见证。
聚焦问题整改。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首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基本完成整改,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验收。
十年来,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金湖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盱眙、洪泽创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实践案例。优化提升古淮河、大运河、里运河等滨水空间,实施洪泽湖、白马湖等重要湿地修复工程。
持续促进能力提升。全省率先以环保政策口袋书的形式制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与项目准入指南》,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和“一证式”管理,持续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全省率先制定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评定办法,实行“绿蓝黄红黑”五色等级信用分级管理,《环境准入红绿灯制度》获评省十佳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
着力健全共享机制。发展“环保贷”等绿色金融,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积极组织开展“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等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让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成为全民共识。
记者现场了解到,今后一个时期,淮安将围绕五个“美”,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在优化空间结构方面,优化“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布局合理的空间形态美;在加强生态治理方面,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塑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美;在促进产业转型方面,着力打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绿色制造产业体系,着力塑造低碳永续的绿色发展美;在打造宜居城市方面,聚力枢纽新城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大生态修复和空间修补,着力塑造清新疏朗的宜居城市美;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着力塑造特色鲜明的田园风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