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科举故事(十五):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号舍

2022年07月27日 08:22:0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的15名学生,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为基地,在过去的十几天里为大家带来了关于科举的15个有趣小课程。在同学们精彩内容的陪伴下,15天变得如此短暂,如此充实和美好!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我苏网、我苏客户端,将和省内更多教育主体联合推出系列内容,在课程宣讲的同时,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记录江苏各地人文风俗,探索自然科学奥秘,为广大的老师、学生们提供锻炼和展现自我的舞台。欢迎江苏学校师生踊跃参与。

本期宣讲人:许诺允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六(4)班学生

  大家好,讲好科举故事,我是宣讲人夫子庙小学六(4)班的许诺允。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号舍。  

  清初规定,乡试共考三场,共计九天。在这九天时间内,考生吃住都在“号舍”里,清代北京顺天贡院南京江南贡院的规模最大。 

  与顺天贡院相比,江南贡院的历史更悠久,规模也更大。清代末年,江南贡院的号舍达二万多间,承担了安徽和江苏两省乡试的任务。每排号舍都会用《千字文》编列,编上一个字号,比如“玉字号”,这是古代编列顺序的一种方式。每一排号舍多少不一,有的50间,有的60间或一百多间,都向南排成一条长巷。每间号舍宽三尺,深四尺,后墙高八尺,前檐约高六尺,清代每尺相当于31.1厘米,如此算来,则每个号舍的建筑面积只有1.16平方米。巷口配备了号灯及水缸,每一排号舍的末尾设有一个厕所。

  考生们在号舍里一呆就是九天六夜,1.16平米的空间,连坐着都不舒服,可是考生们还要在里面睡觉,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就必须要感叹古人的智慧了。他们在号舍里面两边的砖墙上离地47厘米高78厘米高的地方分别留了一道砖托,用于搁号板用,号板由两块木板组成,如果将这两块号板都放在下面那一道砖托里面,合起来能够铺满号舍,就变成了一张床。如果考生需要答题写字,就将靠外面的号板挪到上面的砖托上,里面的号板不动,这样就组成了一套桌椅。 

  不过,考生们还要担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号舍位置的好坏,不同的号舍对考生的应试直接产生影响。以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进士、常熟人陈祖范所作的《别号舍文》为例。这位79岁的老先生曾24次进入号舍,算是科场老手了。进入号舍之前,他已经忐忑不安了,通过严格搜检,顺利领到了答题纸后,他的心情更加紧张。不仅是因为害怕考不好,更重要的是担心号舍的位置不好。他说:“方是之时, 或喜或戚。”“喜”的当然是那些所谓的“老号”,而“戚”的就首先就是处于厕所旁边的“底号”

  可以肯定,没有哪个考生可以在臭烘烘的环境中,还能应付自如地写出让考官欣赏的八股文章。

  运气背到家的考生还有可能遇见“席号”,这类号舍十分破旧,连风雨都挡不住,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由于科举考试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试卷绝对不能让雨水打湿,也不能有所损坏,否则会被当作违规试卷,由收卷的官员挑出来,在考试后用蓝笔写一份名单公布出来,意味着落榜,这叫“登蓝榜”

  为了避免登蓝榜,考生们宁愿自己打湿,也会护着考卷,不让它受到损坏。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号舍里应试,不仅会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还要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

  明清时期的每个举人、进士都曾在这样的小空间里苦思冥想、奋笔疾书过,这里是他们人生走向辉煌的起点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