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米香飘万家、革命遗址远近闻名、水乡风光沁人心脾……位于淮安市洪泽区东部的岔河镇素有“岔河小南京”之说。岔河镇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围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聚焦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特三产的工作基调,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做优一产,稻花香里话丰收
岔河大米是淮安洪泽区岔河镇的特色农产品,生长在白马湖畔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采用有机栽培的方式培育出来,钙、铁、锌、硒、镁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出普通稻米0.5至3倍。目前,“岔河大米”已成为享誉四方的金字招牌和富民品牌。
岔河大米拥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白马湖的水润出来的,是河畔湖畔的乌泥养出来的,是岔河人用勤劳和汗水种出来的。上世纪70年代,勤劳的沿湖农民将低洼湿地整改成适宜水稻生产的良田。“低洼湿地改良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岔河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近年来,岔河镇党委政府致力于白马湖稻米优质发展,努力做好“稻”文章、大力发展“稻”经济、积极探索“稻”文化、创新发展“稻”旅游,大米产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态化、标准化,培育了“禾采”“岔东”“士云”“丰盈”“鼎瑞”等多家产、加、销一条龙规模型的大米品牌,“岔河大米”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江苏省农耕实践基地”。
岔河镇依托高品质农田,倡导绿色种植,加强与高校、农科院合作,聚力中高端稻米生产,推广“基地+公司+农户”种植模式,改良水稻品种,推广南粳5758等稻米新品种,以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采用生态循环种植,启动“岔河福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绿色稻米基地13万亩,打造绿色生态“福米”“喜米”种植基地。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牌效应,注册岔河“福米”“喜米”等系列商标30余件,加快岔河大米商标及产品包装优化升级,实现岔河“鱼米之乡”的生态价值。
做强二产,项目攻坚强引擎
结合群众需求,岔河镇引进“淮安丰盈年加工4万吨优质大米”重点项目。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占地54亩,新建加工厂房等建筑面积26324平方米,新上抛光机等设备200台套。年可加工稻米15万吨,其中优质大米4万吨,主要销往江苏、云南、浙江等地。本地大米加工厂的规模扩大,为农民省去稻谷运输烘干加工的成本。通过对大米进行统一高标准品质控制,让岔河大米进入市场更有竞争力,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
围绕拉长稻米产业链条,岔河镇打造工业集中区,启动实施稻米新加工功能区建设,新建标准厂房6栋,建筑面积共计约20000平方米,配套岔河稻米产业展示中心等机构。园区内现有省级以上稻米加工龙头企业2家,市级以上1家,集聚“丰盈”“国瑞”“岔东”“森浩”等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年加工稻米20万吨、仓储4万吨、烘干20万吨的产业规模。同时,以园区为载体,鼓励现有企业加强技改和科研投入,积极招引能够较快培育为列统企业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推动实现工业产值大幅上涨。
做特三产,旅游富民奔小康
作为全国重点镇,岔河镇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品牌知名度持续叫响,紧紧围绕白马湖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用好“大河大湖大湿地”区位优势,推动沿湖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该镇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规模化种植,高标准农田水稻核心区土地流转率达到100%;加快推进绿色农产品种植、康养花卉、精品渔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沿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融合发展。实施品牌兴农,建设向日葵故事、小葵农场、白马湖湿地公园、白马湖森林公园、三岛奇遇记等特色农业景点。
岔河镇挖掘红色资源,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修复保护革命遗址遗迹,构建以骑兵团广场及淮宝县政府为主、江淮大学旧址为辅的党性教育基地,淮宝县办公旧址还成功入选全市第二批“恩来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基地”名单。为提升旅游承载服务能力,还配套挖掘岔河老街、王骆殿岛、堆头集民宿、农家乐等水乡资源,建设稻米酒店配套项目,完成二圩渔场周边梨园网红打卡点建设,加强承接向日葵故事景区旅游资源,挖掘稻米文化、农耕文化,渔家文化内涵,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全域旅游,彰显岔河特色,聚力推动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