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日,是南京大学120岁生日。在校庆的前两天,一封珍贵的回信,让整个校园沸腾了。
这封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他在回信中说,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南京大学一栋教学楼的教师休息室里,几位青年学者围坐在一起,读着总书记的暖心回信,一阵阵掌声持续响起。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欣然,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120名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之一。看着回信,王欣然很激动:“我想我们不仅仅代表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而是代表了中国广大的归国留学人员。我们在信里面也说,青年学者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我们非常兴奋、非常激动,因为这封信体现了总书记对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关心和挂念!”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欣然(左) 受访者供图
王欣然19岁被保送至南京大学物理系、23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在美国学习期间,攻克石墨烯纳米材料及电子器件等领域诸多国际难题。2011年,王欣然在美国结束了博士后阶段的工作,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勤勉的科研态度让美国多所大学对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不为所动。2012年,31岁的他成为了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老师:“国家科技的发展需要科技人才来支撑。广大归国留学人员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不管是已经归国服务还是仍然在国外读书,我们都心系祖国的发展。关于我回国的初衷,也是考虑国家需要我们回来做一些贡献。”
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从来不是空洞抽象的,是要落到件件实事。
回到南京大学,王欣然瞄准了“二维材料的信息器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当前,实验室正在研究的一种厚度不到1纳米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的颠覆性解决方案。日前,他与其他团队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刚刚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就引发了业内关注。
王欣然说,越是原创的研究,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科研只有钻进去,投入时间与精力,才会有所回报。如果这个回报能推动行业发展,能对国家有用,他便觉得踏实而光荣:“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要做到世界上的领先,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成果,能够掌握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无论何时,祖国都是难以割舍的牵挂。
“我觉得成就更大的是回国之后成就更大一些。在国外成就再大你也是外国人,你是为外国服务。直到今天,我觉得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
这是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程开甲老先生,生前接受采访的一段珍贵资料。
程开甲资料照片
1946年8月,28岁的程开甲,意气风发。他赴英国留学,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丁堡大学教授玻恩的学生。在玻恩身边的4年,程开甲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缪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还和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4年后的1950年8月,程开甲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程开甲被调到南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和研究的程开甲,第一次改变专业,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1958年,程开甲再一次改变专业,与时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教研室主任施士元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吴玫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经常转型实际上对他是不利的,要牺牲很多。但程开甲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祖国的需要,这样做了很多次。他那个时候就对同志们说‘党叫干啥就干啥!’完全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责任。”
时间来到1960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递给程开甲一张纸条,说:“北京有重要任务需要你去,明天就去报到。”按照纸条上写的地址,程开甲第二天就赶到了北京,开始从事我国核武器研究。从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这种精神底色就是一切服从于党的安排,一切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吴玫告诉记者。
“5、4、3、2、1,起爆……”
1964年10月16日15时,那一声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东方巨响”响彻天际,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圆满成功。为了这一声“东方巨响”,程开甲隐姓埋名,为国铸盾,无悔选择。
南京大学有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李四光、程开甲都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模范榜样。如今,从两鬓斑白的老院士到新加入的青年教师,“无悔选择”的接力棒在传递。
1999年,郭子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回国任职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及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年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郭子建为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我国生物无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科学院化学部第一位化学生物学领域的院士:“作为90年代末回国的青年教师,我们经历了国家快速发展的这20多年,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和进步,我们未来一定要继续努力,为解决国家面临的科技重大问题贡献力量。”
先辈的梦想,照进现实。越来越多新时代青年怀揣留学报国梦,远赴重洋,学成归国。今年刚入职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牛善远在海外求学10年,博士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博士后在斯坦福大学。10多年前,在南京大学读本科时,李四光、程开甲等前辈忠诚报国的故事就一直激励着他们这些青年学子:“他们的故事一点一滴滴到了我们的基因和血脉里,我们很多南大人都会记得这些先辈的名字,记得他们对祖国对人民作出的贡献。他们也一直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在科研事业上创真求新。”
祖国需要我,我更需要祖国!
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新中国一成立,程开甲决定回国的时候。不少外国同学劝他留下,对他说,“中国穷,中国落后”。他当即回答:“不看今天,我们看今后!”
“不看今天,我们看今后”!今日之中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王欣然自豪地说,他们从事的基础研究在某些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我们的基础研究应该说是处在国际的第一梯队”。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新时代为留学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历史机遇。
今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白皮书指出,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2019年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2021年,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更是首次超过100万名,累计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18万份。
如今的留学归国青年,更可以自豪地说,我需要祖国!因为新时代给予了他们走向世界的充足底气,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历史机遇。青春只有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才会绽放更多光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更有价值。王欣然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选择回国创新创业,是因为我们国力日渐强盛,科研环境、创业环境、各方面的服务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归国服务的趋势非常明显。”
新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平等对话的时代。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秘书长姚远,也是一位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越是用全球视野看待中国发展,对中国的未来就越有信心:“我感到国家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将其放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提出。我们也设立了很多关于人文社科的研究项目,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平台,产出了一批在国际国内都有影响的成果,来解释中国这些年的发展进步和繁荣。这些都给更多的学习人文社科的海外留学生回到祖国、投身科研提供了更好的学术环境”。
一百多年来,广大留学归国青年与奋斗相伴,把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化作对工作、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化作对祖国、人民、社会的贡献。祖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开疆拓土”的阵地,就是青春绽放光彩的战场,这是对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最好作答。
今日之中国,正行进在新的长征路上,处处日新月异,激荡着民族复兴的崭新气象。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大有可为。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包括广大留学归国青年在内的青年一代施展才干的舞台注定更加广阔。“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青年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让世界更加刮目相看的中国之“今后”。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周洋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