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出生于1997,恰逢盛世,与香港特区同岁;他们,成长于1997,经历巨变,与时代同步伐;他们,发展于1997,怀揣理想,与祖国同心跳。廿五年过去,他们身上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躬身前行,服务祖国建设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策划推出《你好!我来自1997》系列融媒体报道,用真实的镜头和细腻的笔触展现青年人鲜活的成长故事和精彩的奋斗经历,深刻记录他们与祖国同心共进、追逐美好未来的赤诚梦想。
“那天下着滂沱大雨,我们众人在大雨中拉开印有香港两个字的圆绸布,当时我手一滑,还好又抓了回来哦。”谈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天参加典礼时的情景,朱隽文至今印象深刻,能记得每一个细节。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典礼上香港青少年拉开“香”“港”二字,朱隽文就在其中)
(朱隽文参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典礼)
那年朱隽文刚刚16岁,在香港一所中学读书。那时的他,还无法想象香港北面那条界河之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只是从报纸和电视上了解到,那条叫深圳河的界河两岸,有着不一样的制度。
25年过去了,他对这条界河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认识。
界河两岸 血浓于水
“人是需要水的,生物也是需要水的,所以我们的祖先以黄河为母亲河,慢慢把我们的族群扩大。深圳这条河虽然命名为深圳河,实际上以前没有地域的分隔,我们两岸的居民也是围着这条河去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历史变迁,河才变成了界河。但它本身还是连接着两岸。”25年来,深圳河上的变化就一直吸引着朱隽文的目光。
(深圳河示意图)
“我们小时候只有一个罗湖口岸,两岸的人通过这个口岸往来。然后有了皇岗、福田、莲塘、文锦渡、沙头角……一条深圳河上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连接点。”朱隽文渐渐明白,这么多连接点的出现,既是因为往来的需求,也是因一种割舍不了的感情。
少年时的朱隽文也曾多次跨过这条河流,来到内地参观、访问。
(少年时朱隽文曾到南京雨花台参观)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并随她一起到湖南长沙工作。
2014年,他们一起把家安在了深圳。从这时起,他产生了一个心愿,希望把自己喜爱的赛艇运动放到深圳河上。
同舟共济 连接两座城
“我的心愿是香港和深圳两个地方的青年人在深圳河上举办一场赛艇比赛。”朱隽文的爱好是赛艇,目前在深圳拥有一家名叫“乐毅”的赛艇俱乐部并创办了一家运动科技公司,每年为深圳数百名青少年提供赛艇培训。
两年前,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访问深圳时,他在交流活动上向当时的香港特首和深圳市长提出了自己的心愿,“现场的几位领导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想法。”得到领导们的认可后,朱隽文很兴奋,很快他就准备好了赛事航道图和计划书。
这件事情也得到了香港赛艇协会和中国赛艇协会的重视,“他们到深圳河的现场去考察,我也是陪同他们一起去看。”原本各方都希望在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举办这场特殊的赛事,后因疫情的缘故而延后。“我相信今年下半年有希望可以实现,因为我觉得美好的东西,可能会迟到一点点,但是不会缺席。”
对这场赛事,朱隽文觉得意义非凡,也一定会实现,他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每年都举办的双城赛事。
“这场比赛的意义我认为是多个层次的。可以推广赛艇这项运动本身,也可以向全世界推荐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同时,它又肩负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可以建造起平台做一个纽带,去联系更多的人,不止是深圳、香港,还有大湾区。”朱隽文认为,赛艇运动本身就讲究协作共赢,“赛艇是一个团队运动,象征着同舟共济。”
风雨同舟 做命运共同体
朱隽文告诉我们:“我会教孩子坚持,我可能更多的是言传身教,我认为言行合一很重要。所以我跟他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我做的所有的事情,我都不会忘记我是代表了我的民族,我的国家。”
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培训中,朱隽文也希望能融入“世界观”,通过赛艇让孩子们认识世界,同时也通过赛艇让他们学会同舟共济、风雨同舟,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和骄傲。“国家也提倡我们以体育育人,我认为赛艇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让我们通过赛艇去教会我们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可以站在一个更高、更远、更广阔的舞台上去看问题。”
当记者将从江苏艇进赛艇俱乐部带来的礼物送给朱隽文时,他非常高兴,“以艇会友,勇立潮头。这就是我想传递的讯息。赛艇不单可以连接人与人、河两岸的城市,还可以连接世界。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都在一条艇上,同舟共济才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