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3日)上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功能科医生卢斯猛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爱心和奉献将延续北京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生命。
今年49岁的卢斯猛是淮安市第49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早在16年前他就报名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那是2006年,有一次我带着2岁的女儿乘公交回老家。等车的间隙,看到广场上有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活动,拿起宣传册只看了两分钟,我便果断进行了登记,就成了淮安首批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志愿者。”卢斯猛回忆道。
据了解,在六年前,卢斯猛就曾与北京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高配成功,但因患者当时身体状况不允许移植而遗憾错过。“从登记入库到成功捐献,真的太难了。有部分志愿者登记入库,真正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却因年龄较大、紧张害怕、工作时间不允许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成行。”淮安市清江浦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孙佳介绍说。
红十字会通知志愿者配型相合时,志愿者就需要去做相应的身体检查,主要是查看传染病的指标,每次需要抽10管血。“去年再次接到可能捐献的通知,光这样的体检我从去年到今年做了三次”卢斯猛笑言。而就在去年10月,卢斯猛因患肾上腺囊肿住院一个月,在全麻状态下手术取出一个拳头大的瘤子,术后遗留有右腹部皮肤松弛、疼痛。
因为身体虚弱,卢斯猛一度担心体质下降会影响到捐献,于是在那段时间刻意调整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腹腔镜手术时打了四个小孔,其中两个因缝合不太好,拆了针线后又挣了开来,从而导致了伤口感染、断断续续拖了一个多月才好。”卢斯猛抱着时刻准备捐献的心理,忍着疼痛绑着腹带坚持锻炼,从开始的肿胀感明显、稍微走动都钻心地疼痛,到逐渐可以慢走、快走,再到跑个五公里也比较轻松,其间经历的辛苦也只有他自己明白。“只有自己身体好了才能去帮助别人,咬着牙也要坚持啊。”卢斯猛说。
作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和医务人员,爱心和奉献仿佛是卢斯猛骨子里的基因。2000年起,他就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此后每隔半年,他便自动前往街头的采血车献血,目前已累计献血3800ML。“2010年左右的时候,因乙肝表面抗体假阳性,无偿献血只能搁置下来。现在好了,我连造血干细胞都可以献了,献血也该不成问题了。咱们是医务工作者嘛,奉献是应该的。”卢斯猛说。
(来源:江苏广电淮安中心站/朱延庆 通讯员/丁华珍 摄影/赵启瑞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