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太仓城厢镇的北首,有一个“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美丽村庄——东林村。这里种植的水稻在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的生态循环农业中得到有机滋养,在种植环境智能监测、智能温室自动化控制、北斗农机智能化呵护下智慧成长,是远近闻名的优质大米。8月2日,江苏省广电总台“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融媒体新闻行动走进太仓东林村,探究了一碗安全又好吃的大米是如何种植出来的。
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为稻田进行精准施肥用药,是东林村的新型职业农民高健的日常工作。作为东林村长大的孩子,今年28岁的高健对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很满意,而他的工作效率,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原来老农民一天大概播撒农药在10亩到20亩,但无人机一次加药10升水就可以播撒在8到10亩左右,我一天下来可以撒到200亩至400亩。” 高健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喷雾式机器相比,无人机作业的在于省水、省药、不会破坏种植的农作物、省人工而且安全性有保障。
在东林村,水稻种植面积是2200亩,参与种植的都是像高健一样的新型农民,总数只有10个人,他们的人均种植面积达到了220亩,亩均产值更是达到5000元。东林村的“老村民”张耀忠爷孙三代人都在当地务农,对于种植方式发生的巨大转变,他是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张耀忠说:“像我父辈的话他们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我们这一代已经开始从小型的机械到现在大型的机械转变,农业通过机械化全部来完成了。我儿子这一代到目前为止,从全程的机械化又转向了智能农业。”
除了让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人来操控智能化设备,当地还探索出了将水稻秸秆制作成饲料、用生态饲料喂养特色湖羊、羊粪再加工成有机肥来提升土壤有机物含量的生态循环农业。“我们到日本的佐竹公司做了测试,他们号称日本的米最好得分是90分,我们现在已经达到88分。”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告诉记者,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后,种植出的大米、蔬菜水果都能买出好价钱,而科技的赋能,更让大米从传统的温饱功能上升到营养功能,甚至特定的保健功能。
东林村的大米既有嚼劲,口感也很糯,苏齐芳表示,除此之外当地种出的大米香味也是十足。“因为用原生态的土壤土有机质以后,土壤的气息都在里边。再加上我们在氨基丁酸的提高上、富硒上做文章,我们的功能米完全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消费人群需求。”他说。
虽然农场只有10个人打理,但是东林村的共同富裕道路走得丝毫不慢。2021年,当地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达3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000元。苏齐芳说:“我们其他的10个农业企业用了将近400号人,让我们的老年农民和年纪轻的新农民都有不同的市场。比如说年纪轻的进入我们的一米三宝,他觉得很有奔头。老年农民他觉得通过培训以后,实际上他的生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拿到了退休金又能拿到薪金、股金、福利,还有奖励。”
8月3日,“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融媒体新闻行动将走进无锡江阴花山村,省美丽乡村、省水美乡村、省特色田园乡村……凡是和“美”这个字沾边的荣誉这里几乎都有,新闻小组将带领大家去领略这一水墨丹青画卷般的美丽村庄。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文欢 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 苏州台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