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采取生态健康养殖方式、进行长期维护管理……一系列举措,让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促进苏州渔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从去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一年来,苏州持续聚焦生态渔业建设,推动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成效明显,到今年年底,全市30.66万亩养殖池塘将实现高标准养殖池塘的动态全覆盖。
走进吴中区临湖镇现代渔业产业园,只见流水槽养鱼基地塘水清澈,鲈鱼和白鱼在水中畅游,这是“鱼菜共生”生态健康养殖方式,让池塘尾水真正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流水槽养鱼过程中产生的鱼粪和杂质,通过管道定期收集到化污桶沉淀。固体肥料定期运走做成有机肥,而液态肥料则通过管道输送到蔬菜大棚。而被蔬菜吸收过滤后,干净的水又流到蟹塘,这样就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循环模式。”苏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雪洪介绍。
在流水槽养鱼基地旁,是一片荷叶连连。这些清净的池水,是经过“四池三坝”净化后的尾水。
“四池三坝”由沉淀池、微生物净化池、人工潜流湿地净化池、生态池和溢流坝、潜流坝组成。其中,微生物净化池通过附着在网刷上的微生物,对沉淀池过来的尾水进行吸附、分解、利用净化。微生物净化池还兼具曝气池功能。
“螃蟹粪便和饲料残渣发酵后,养殖尾水中就会产生不少氨氮元素。而如今,通过池塘的生态化改造和健康科学的养殖方式,污染物大大减少,池塘水也更干净了。”养殖户陈建庆承包了100亩池塘养殖大闸蟹,现在投喂的饲料由冰鱼转变为饲料跟玉米。他还在池中投入螺蛳,来净化池水,减少污染物。
同时,园区内还配套建设养殖尾水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确保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
吴中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顾雪林介绍,从养殖池塘水、尾水净化水再到水源水,布置了5个监测点。全年从6月份开始监测到12月份,12月底全区再做一次监测。出具一份长效管护的建议,然后下发到各个村来参照整改。
吴中区临湖镇现代渔业产业园,只是苏州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江苏《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实施一年来,苏州市聚焦生态渔业建设,通过“四个一”工作举措,持续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发布一个“实施意见”。苏州近期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全面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苏州全市池塘养殖面积30.66万亩,完成高标准池塘改造面积29.58万亩,高标准池塘覆盖率96.46%,今年年底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高标准改造动态全覆盖。
编制一套“技术措施”。围绕尾水达标排放,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编制10项水产品种“生态养殖技术规范”,集成13项生态养殖模式,建立4项典型尾水净化模式,大力发展低排放、高品质虾蟹特色产业,推进水产养殖向环境友好、减量增收、提质增效方向发展。
印发一套“管护办法”。在苏州市印发《标准化养殖池塘长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陆续发布指导意见,建立区、镇(街道)村三级管控网络,落实专人维护管理,确保尾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广泛宣传,营造促进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制定一套“监测方案”。苏州全市设置水质监测点95个,开展养殖尾水日常监测;同时今年将全市35个涉渔重点农业园区纳入年度尾水排放监测范围,做到养殖尾水净化后排放报备和应检尽检;在园区配套建设养殖尾水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徐峥介绍,到今年年底,全市30.66万亩养殖池塘将实现高标准养殖池塘的动态全覆盖,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区的长效管护,坚持建管并重,保证养殖效益的基础上更多要提升水产品的品质,更多关注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