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找到“精神坐标”——南京大学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纪实|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09:34:24 |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前不久,对于南京大学教授王肖沐、黄硕、张利剑而言,注定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在学校迎来120周年校庆盛典之际,他们拥有了一个新身份,正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南京大学校院两级党组织同向发力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学者正在党旗的召唤和引领下,凝聚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红色智慧。十九大以来,南京大学已有12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正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以新身份踏上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新征程。

  锚定“科技强国”精神坐标

  为什么要回国工作?每当听到这个问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肖沐总会毫不犹豫地答道:“于我而言,回国从来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唯一的答案。”

  出生于革命家庭的王肖沐,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红色基因的种子。“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南京大学工作后,王肖沐和“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的弟子施毅教授成了科研伙伴。与此同时,施毅也是他的入党联系人之一。程老的传奇故事和身边南大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无不令他心驰神往,“面对国家的需要,程老甘愿隐姓埋名,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工作,他是我们所有科研人员的榜样”。

  老一辈科学家唯真求实、拒绝一味迎合主流观点和惯性思维的精神,让王肖沐深为感佩并从中受益。为了助力国家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长期以来,王肖沐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与器件物理的前沿创新研究工作。近日,他和团队在扭角石墨烯材料中提出并实现了一类全新的等离激元模式,为解决半导体“卡脖子”问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最新成果在2022年5月4日发表于《自然》正刊。

  “加强对事关‘大国重器’‘卡脖子问题’领域人才的政治吸纳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十九大以来,南京大学累计确立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重点工作对象118名,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龚跃表示,“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的引领进一步引导高层次人才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关键领域,为奋斗终生的事业找到精神坐标。”

  “传帮带”绘制“同心圆”

  同样是受到父辈精神的感召,2015年,从海外归来的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黄硕重回母校南京大学工作,而他的父亲黄来友——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位老教师,在这一年办理了退休手续。他将自己购买并使用多年的示波器交给了儿子。

  “这是父亲传给我的接力棒,他希望我能在新型科学装置的研发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如今,这台老旧的示波器仍在黄硕的实验室坚持“服役”,时刻提醒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持续奋进,而他在纳米孔测序研究领域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开发了一系列原创技术。

  黄硕所在的团队由中科院院士郭子建领衔,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包括团队负责人郭子建院士在内,这支科研团队28名成员中就有20名共产党员。2021年,团队成员之一的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朱成建鼓励这位勤勉敬业的同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递交入党申请书14个月后,黄硕正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黄硕的入党经历正是南京大学党委发展高层次人才党员工作中的重要经验之一——坚持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集聚效应,形成了“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火炬效果。其中,入党联系人是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在探索创新高层次人才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南京大学建立起校院两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学术带头人联系重点培养对象制度,为每位高层次人才重点工作对象安排1名党员领导干部和1名党员学术带头人作为联系人。党员学术带头人不仅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便于在日常工作中观察、考核培养对象的入党资质,及时了解入党进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引领青年教师不断发展

  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大楼里,同样在2022年5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张利剑教授,正抓紧暑期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光电科学实验。

  2013年海外留学归国后,张利剑一直从事量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张利剑的梦想,是照亮他前进路上的一道光。

  “作为党员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立德树人践行者,将党员身份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用心培养学生的学术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张利剑希望结合自身经历,鼓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坚定信仰,投身祖国的科技事业。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是南京大学2011年全面启动建设的新学院,围绕国家大力发展“新工科”,面向材料、信息、健康和能源等方面重大需求开展科研的建设需求,学院大力引进了一批像张利剑教授一样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

  目前,学院的三个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均由引进的国家级青年人才担任,张利剑所在的现代工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就是学院教师党支部的先锋模范。在党支部书记李喆的带领下,张利剑、聂越峰两位青年党员教师连续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时支部的“守科研报国之初心、担筑梦强国之使命”党日活动也获得了2020年度江苏省最佳党日活动称号。

  如今,青年高层次党员已成为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生力军。张利剑在高维量子纠缠光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聂越峰先后两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带领团队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氧化物分子束外延薄膜实验平台,并制备出高质量过渡金属氧化物自支撑薄膜新材料;袁洪涛在二维量子材料体系中自旋极化方向外场调控、混合维度激子物理和光电子器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谭海仁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和可量产化制备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激活党建工作新动能

  为了配合学校党委打好“组合拳”,院系级党组织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将入党培训融入基层党建,让发展对象在支部组织生活中同步完成培训任务,在向党组织不断靠拢的过程中,信仰的火炬也由青年学者传递给年轻的学子们。

  成为党员后,王肖沐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他牵头组织了集成电路本科专业核心平台的课程建设方案,致力于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引导青年学生培养追求卓越、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建议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多去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遇到困惑和挑战的时候指点迷津。”

  文学院则创造性地用活院史红色资源,为党建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开创了许多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

  “文艺工作要到群众中去,要让学问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在最近一篇思想汇报中,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成员之一、文学院教授李章斌分享了重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感悟,“希望通过文学研究打开认识当今中国的一扇新窗。”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丁帆教授是一名老党员,在他心中,中国新文学从起源之初就具备的启蒙意识已然成为他们这一代学者挥之不去的使命感,“文学一旦上升到人文科学的高度,其作用就不可小觑了”。《中国乡土小说史》《南京百年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年鉴》……为中国社会发展梳理文脉、记录文化变迁的足迹。一部部凝结着学者们心血的著作在海外出版,架起了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桥梁。

  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看来,做好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影响重大,意义深远。“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将以入党作为新起点,争做忠诚于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的‘大先生’,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引领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奋斗。”胡金波认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