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三农”格局正在发生着积极变革。农业发展需要新动能,寻求新路径,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镇有这么一批“新农人”,他们返乡下乡,跨界出道,积极投身于农业农村领域,从田间地头的“探险家”到产业振兴的“造梦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现代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开拓出振兴搬经的广阔新天地。
敢为人先,矢志创新争当农业发展“领跑人”
盛夏八月梨飘香,在搬经镇凌佰平梨园里,成片的梨树郁郁葱葱,绿里透黄的果实清香四溢,果园负责人凌林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着秋月梨上市的系列工作。
凌林是一名“90”后,2017年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搬经严鲍社区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创业。在父亲的苗木种植园基础上,他创新点子,以圃养园,以苗促果,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在管理苗木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地被植物喜阴,传统的应对办法就是采用遮阳网,而我改变了思路,在麦冬地里种上梨树,让麦冬和梨树相互发挥遮阴和保湿的作用。”果树种植对于凌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实现果园和苗木园双丰收,他通过参观同行业果园、查阅网上资料,不断探索着园区的科学化管理种植。
经过不懈地努力,他探索出一条生态种植之路。在种植过程中,他们采用有机方式,种植改良新品种梨树,不用除草剂,少喷农药,全程使用高效的有机肥料,自然成熟的果子又脆又甜,深受孕妇和儿童的喜爱。从“学种田”“会种田”到“慧种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凌林带动一方村民实现了就业、创业致富,更是通过电商打开销售渠道,而他售卖的产品不仅是自家产销的梨、桃子和苗木,也兼顾着附近农户家种植的甜豌豆、花生等农产品。“与大家共同努力,过上富裕的日子,才是‘强国有我’的最强音!”凌林表示,他要用行动证明,在广袤的农村,当代青年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留住乡愁,以“镜”为媒争当农村发展的“宣讲人”
无人机飞过太阳古寺,掠过凤凰池,映着周边的田园风光和勤劳的农忙人……沈益龙通过航拍直播讲述着搬经的诗与远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搬经人,对农村有情怀,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留住搬经的点滴,记录搬经的变化,通过网络平台为家乡聚集更多的人气和活力,为搬经乡村发展贡献一份力量。”35岁的沈益龙在镇上经营着一家汽车维修部,源于对家乡的热爱,他跨界当起了新农人“摄影师”,将航拍镜头聚焦搬经乡村,农村河畅岸青、乡间路宽灯亮、机械化耕作省时省力、广场上村民列队歌舞……新农村的新气象一一被记录,被直播。镜头下家乡的变化吸引着在外的游子,在他们心中种下回乡发展的种子,更令沈益龙惊喜的是,他的航拍为搬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不少周边地区的网友通过我的抖音视频,在周末的时候到我们搬经来旅游,逛逛搬东的太阳古寺,在鲍庄的果园里采摘,亦或是品尝我们的特色猪头肉等美食。”沈益龙表示,他将利用闲暇时间拍摄更多展示搬经新农村面貌和乡风文明气息的视频,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为搬经的乡村振兴发展更添一份新力量。
扎根农村,躬身力行争当农民致富的“好公仆”
“农业工作要有突破,就需要有新的力量,新的思维,人民的公仆和新农人的双重身份,让我更具时代使命感。”从大学生村官到创业新农人,缪石军扎根农村,一干就是12年,在他的带领下,卢庄村从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村民们也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缪石军本在南京学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乡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本就有个田园梦的他响应当时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号召,承包了20余亩土地种植大棚西瓜蔬菜等,成了一名新农人,带动附近村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自此他的新农之路便越走越宽,2014年,他又与另一名大学生村官合资成立新青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有机稻米,带领群众一同探索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之路。
“虽然我后来考取了省委选调生,但是我还是没有忘记乡村事业,我的根在那里,陪伴我进步的村民们在那里,我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选调生,缪石军回到基层,任卢庄村驻村书记。他说,他有很多头衔,但他还是最喜欢“新农人”。
在卢庄村,缪石军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大棚种植,村里农业发展态势逐步转好,但是缪石军知道,要想真正拔掉“穷根子”,产业发展不能单走农业之路。“在2020年,我们说服本地能人李兵返乡在村里建设了伴西生态养殖厂,采用科学养殖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村里50余人的就业。”为更好地发展村经济,除了企业入驻发展,缪石军还将目光瞄准了旅游业,他带领群众围绕“千年古银杏树”着力打造旅游产业项目,打响卢庄品牌,带动群众致富。
新农人变“兴”农人,在搬经的乡村大地上,他们发挥智慧与创造力,助农扶农,用蓬勃朝气助力打造农村新气象,在他们的同频共振中,振兴搬经的奋进乐章悦耳而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