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澄碧,大美苏州。就在9月10日,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上,苏州再次向全球打开了一扇“开放之窗”。
就像40余年前,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锻造了开放型经济无可比拟的先天基因一样,苏州得益于开放,又生动诠释着开放。
到2021年底,苏州以0.09%的国土面积创造出的进出口总额约占中国7.7%,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十年来,苏州进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3009亿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3921亿美元,预计今年突破4000亿美元,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开放赋能。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以开放促进产业转型、以开放强化有效投入、以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塑造城市品质……感受着骨子里的“开放基因”,苏州的开放始终“保有底气,充满锐气”。
当好“店小二”
外资“引得来 活得好”
“过去十年,我们每年销售额的平均增幅接近20%,其中主要的增长来自于汽车领域。同时,工业4.0应用领域的业绩也稳步上升。” 在苏州20余年,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总裁安德睿接受看苏州记者采访时感慨说,“如果没有苏州这样优良的营商环境,我们企业无法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高层领导对于企业的发展动态十分关切。另一方面,政府从企业业务出发,深度了解企业发展的诉求并提供相应支持。”安德睿介绍,公司得到了来自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享受着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里感受着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同时,苏州这座城市为企业吸引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
目前,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车辆测试及车辆互联领域,生产汽车电子相关的产品,并为市场提供相应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
除汽车领域外,也在工业4.0领域不断探索。我们跟随着数字化的潮流,不断运用先进的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等,以不断增强竞争力,完善工业4.0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行业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过去十年里,该公司在苏州的研发投入逐年增长。“研发团队的人数是2012年的3倍多,每4名员工中就有1名是研发人员。”安德睿说,“研发工作覆盖产品定义、设计开发、匹配标定、测试验证、产品生产到技术服务全价值链,以满足客户需求。”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外资“来得了、呆得住、活得好”的故事,在苏州上演。苏州还制定出台了苏州首部外资总部经济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推出8项资金及荣誉激励措施,提供48项惠企便利化服务举措。截至目前,苏州累计获省认定总部171家,占全省总数的51.7%,稳居全省第一。
一揽子政策的发布,丰厚的不仅仅是苏州开放创新的“面子”,外资有效利用的“里子”也在由浅入深、愈发硬实。截至目前,全市实际运营外资企业约1.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505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其中,“十八大”以来的近10年,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将达700亿美元左右,占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总量的46%。
抢抓机遇
外贸转型开出“并蒂莲”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一般贸易占比从2011年24.9%上升到目前的41.5%,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市的比重从15.2%上升到29.2%,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从2014年的123.2亿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878.1亿美元,增长612.7%。
外贸总额的“历史新高”,一般贸易和民营企业不断新增的“贡献率”,恰好印证了苏州外贸转型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花开并蒂”,正是苏州十年来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机遇,自主创新赢得的“独一份”。
以科沃斯旗下的高端智能生活电器品牌添可为例。
它成立仅四年,主打产品智能吸尘器和洗地机等产品热销美国、亚太、中东等国家及地区。今年上半年,添可实现销售收入29.53亿元人民币,占全部收入的43.28%,较去年同期增长44.98%。
从最早100%纯代工贴牌出口,到今天自主品牌业务的出口占比超过80%以上,添可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是苏州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创新与竞争的缩影。
“真正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与蜕变,让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拥有了更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添可智能财经管理中心总监于学东说。
截至今年8月,添可共申请并获签中国-东盟的FORM E(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60余份,累积金额近800万美金左右,同比增长近60%,可节约关税成本约100万美金。
智能洗地机在越南、泰国等国利用原产地证,进口关税从30%以上降低至5%甚至是零关税,极大地降低了当地产品的出口成本。
勇闯“无人区”
境外投资输出“苏州样本”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风险加剧、呈现了复杂的局面,但苏州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并没有因此放缓。
东方工业园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郊区,是埃塞俄比亚境内首个建成且运营的工业园。而这座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正是由苏州永元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
工业园内除入驻了鞋帽、纺织服装、汽车组装等企业,还配套建设了医疗、消防、培训、餐饮、娱乐等设施。截至2021年底,吸引入园企业124家,累计实际投资金额达9亿美元。
东方工业园的落地运营,改变了这个国家连卫生纸都要靠进口的历史。
在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其元看来,东方工业园的建设路径,正是复制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苏州产业园区的建设路径,是苏州企业勇闯“无人区”、“苏州经验”的一次有效输出。
亨通集团、金龙汽车、好孩子集团、纽威阀门等更多的苏州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在全球构建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
近10年来,苏州企业在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约200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约24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1.6%,呈现制造业、服务业、资源开发和高科技四业并举的生动格局。
支点撬动
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直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苏州开放型经济得以抵御风险、良性循环,一个不可忽略的支点,便是在开放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
十年来,它们贡献了2.1倍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4倍的进出口总额增幅;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35.56亿美元,占开发区历年累计总量近一半。
十年来,全市又新增4家国家级开发区和3家省级开发区,目前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20家,成为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集聚度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
就在9月7日,2022昆山新兴产业发展大会暨昆山开发区国批30周年成果汇报会上,总投资超1000亿元、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33个项目签约、45个项目开工、46个项目竣工,涵盖智能制造、新型显示、先进计算、生物医药以及元宇宙等前沿科技、未来产业。“昆山之路”再出发正式启动。
事实上,昆山开发区并不是1991年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步较晚,但起点高、起跑快。早些年,来自台港澳的投资者奠定了昆山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不仅规模占到苏州的半壁江山,更具备完备的产业链条、上下游产业配套。电子信息产业,是苏州当前建设产业创新集群的先手棋。
昆山还是全国第一家以两岸为主题的金改试验区,昆山开发区是重点实施区域。
“试点后,我们每次新借外债不用再到外管办理签约登记,手续更加简便,为我们企业节约了成本。”昆山刚毅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协理马丽所说的“试点”,正是非金融企业外债登记管理改革试点。
它允许企业一次性登记额度后,在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大大简化外债借用流程。企业可灵活借还,有效减少了 “脚底”成本。
获批设立两年来,昆山金改区已推出实施10余项全国或全省“首单”业务,相关政策试点正持续扩容提质。当前,金改带来的企业财务成本的下降已超过10亿元。
无独有偶。
“从航班落地到舱单完成仅用时2小时40分钟,大大压缩了提货时间,提升了进口效率。为我们实现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双降’,为企业进一步优化物流供应链提供了新选择。”不久前,和舰芯片刚刚完成了苏州自贸片区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有限公司(PACTL)首票货站直提试操作(空运直通港升级版),该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
苏州片区在全国首创的“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模式,创新性地将上海机场货站服务延伸至片区内,取消上海货代监管仓库作业环节,物流时效提升6小时以上,每单货物实际节约物流成本15%~25%左右。
此次货站直提试操作,标志着苏州自贸片区全面开展与上海浦东机场两大货站(东航物流与PACTL)的联动,填补了此前的空缺。片区企业航班从任一货站落地后均能对接,进一步完善了航空物流一体化体系。
事实上,苏州自贸片区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闯“无人区”。截至目前,自贸片区累计已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60余项。其中6项、25项分别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正如苏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张飞所言,这十年,苏州围绕加快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出口与进口,线上与线下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不断争创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双向开放节点城市,更好发挥苏州开放型经济压舱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