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乡村向“网”|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

2022年09月24日 12:34:3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十年阔步前行,大地无边光景;风吹麦浪,丰盈大国粮仓;产业兴旺,筑牢发展基石;山水入画,留住美丽乡愁;和谐文明,照耀幸福家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省文明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文旅厅共同主办,省乡村振兴局、省农业科学院、省规划设计集团、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合作承办“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融媒体新闻行动!见证乡村巨变 ,续写奋斗华章!


  数字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十年来,江苏加速发展数字化转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以智慧化笔、以数字为墨,一幅具有“科技范”的“鱼米之乡”新画卷正在江苏大地徐徐展开。融媒体新闻行动《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系列综述,今天(9月24日)就跟着记者一起去探访现代乡村的数字场景。

  眼下是青虾出塘上市前的关键时节。晨曦微露,南京浦口区永宁街道联合村近4000亩连片虾塘边,智能化设施有条不紊地运转,而在永宁青虾物联网控制中心大屏上,园内各处虾塘的实时画面和数据清晰呈现。

  “轻轻一点,这个溶氧数值瞬间就上来了,这样能确保塘底有足够的含氧量……”联合村村民康光辉的170亩虾塘去年就全部装上了溶氧监测传感器和微孔增氧设施,几年前他曾因虾塘缺氧遭遇较大亏损,如今早已没了担忧。这不,他喜滋滋地给记者演示,打开“渔业云”APP,只见塘面即刻泛起波澜,轻松实现一部手机“承包”整片虾塘:“如果界面溶氧低于3毫克,就打开溶氧,还有水温、PH值,大大减少养殖户夜里巡塘的时间,以前养虾整宿整宿不能睡觉,现在打开设备就能安心休息了。”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风潮席卷田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正悄然退场,增产增收让农民切实尝到了智慧农业的甜头。以联合村数字化养殖成效为例,饵料成本减少25%,劳动力成本节省一半以上。

  手机成了农民生产的“新农具”,农产品沿着网线走向更广阔的田地,传统农业销售实现华丽转身。

  在连云港赣榆区海头港码头,秋收的清晨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满载海货的渔船陆续返港,海脐村村民将梭子蟹卸载上岸、分拣、加工,很快这些新鲜海货将通过网络卖到全国。

  “白天撒渔网,晚上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直播销售浪潮,海脐村党总支书记李家仕介绍,仅今年5月至今,电商销售额已突破15亿元:“我们有很多的主播一天都卖几万单几千单不等,现在全村将近400户是做电商销售主播,它不仅仅带动我们村里老百姓就业,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

  从生产端到销售端,数字技术的嫁接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催生了农业新型业态涌现,数据成为了撬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支点。

  有数据佐证,江苏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快速提升,2021年,全省县域活跃店铺数量达到2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近300万,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065亿元。

  数字化转型,不仅引领农村产业振兴壮大,还不断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邻里闹矛盾、跑部门办手续,这些老百姓烦心事有了新的解决办法。在张家港市杨舍镇李巷村,只需登录“智慧乡村”掌上App,村民随时在线咨询问题。管理员轻点鼠标,就能实现事件处置分派、跟踪、反馈,做到“一屏感知、一网通办”。

  李巷村党委副书记徐琼表示:“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工分兑换区,把村民参与我们人居环境、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纳入加分的范畴,村民通过赚工分到线下可以来兑换一系列生活用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村级事务,增加我们村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屏管全局”的李巷村正是乡村治理新模式的生动呈现,数字场景应用让江苏的农村生活有了更多幸福的打开方式。

  夯实乡村数字底座的同时,顶层设计也在不断完善。

  江苏省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抢抓机遇,大干快上。据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彭汉艮介绍,目前全省累计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5个,推动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省级试点县20个,其中有6个被列为全国试点。“我省印发了《江苏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就是希望推动更多的电商平台能够参与到我们的数字乡村建设中来,以这种形式来搭建‘省政府+电商+农产品市场主体’的机制,推动我们农村的农业产业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

  江苏省明确提出,到2025年,江苏数字乡村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各领域各环节应用,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让农业农村全面融入经济大循环,让农民同步过上数字化的高品质生活。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认为,数字乡村的发展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撑,数字乡村发展将会面临脱实向虚的困境。同时,要加强乡村数字人才培养,让数据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的“新农资”:“需要大量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学校和研究所相关人才一定要与乡村的实际产业相结合相融合,还有应注重农业和其他的相关产业彼此间的关联性和交融性,通过科技的手段来涵养土地的内在价值。”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刘雨薇 孙强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