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南京市水稻新品种观摩培训会召开,100余个水稻新品种、500余个水稻新品系在南京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以下简称“南京区试站”)参与展示,它们分别是南京、扬州、常熟、武进以及浙江省、安徽省等各地育种单位的研究成果。通过农民“看禾选种”、示范推广优质稻新品种,为全市发展水稻产业及保障粮食安全注入“芯”力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一个水稻新品种从品种培育到走向市场,则是要经过层层筛选。“新品种的培育往往至少需要五代以上,保持性状稳定、通过预试以后,才可以进行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这三年则是它们的一场‘大考’,通过并审定以后才能走向市场。”南京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邢后银说。
在南京区试站,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品种(系)被送来参与“考试”。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一直以来水稻的品种审定须要通过国家级、省级的“统一考试”。而随着2016年《种子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品种审定试验渠道获得开放,水稻品种审定数量快速增加。以全省来看,2016年以前每年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大约在30个左右,而近年来这一数字已经稳定至100个左右,是2016年以前的三倍,其中去年通过审定适合南京生长的有50多个。
“今年我们公司通过了4个新品种的审定,是以往的两倍,既有适应大范围推广的高产品种,也有香味浓的优质品种,还有适合机插秧的品种。”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波介绍。“以前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通过审定往往要既要高产又要优质、抗性好。现在我们企业可以和科研单位共同合作成立联合体,通过的标准可以偏向于某一方面的特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需求,或者满足小区域生产需要。企业育种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生产出来的新品种也会针对市场需要进行精准投放。”
联合体试验拓宽了试验渠道,解决了国家试验容量不足的矛盾,还能激发整个行业、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育种创新活力,市场竞争性增强。“从目前情况来看,最近几年我省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面积逐年上升,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也能满足一些功能大米、小区域小气候等个性化的需求。以南京为例,南京的地理、气候等原因水稻易发生稻瘟病,所以南京的水稻就更加需要抗病性好一些的新品种。”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推广研究员徐晓杰说。
据悉,目前南京优良食味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达60%。优良品种的大面积应用为优质稻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种源基础,强劲驱动了优质稻米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