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四世河道”在宿迁的“进化史”

2022年09月27日 10:01:28 | 来源:宿先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前,第六次黄河明清故道沿线城市政协联席协作会议在宿迁召开。会上,豫鲁皖苏四省八市政协聚焦黄河故道“生态富民”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发出“宿迁倡议”,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这条曾奔流700多年、长约730公里的明清黄河故道上来。

  这条故道不仅联结了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四省”和开封市、商丘市、菏泽市、宿州市、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八市”,也为宿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自然生态与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宿先声了解到,近年来,宿迁始终把黄河故道保护利用摆在重要位置,科学谋划了新一轮黄河明清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蓝图,致力将黄河明清故道建成“四个廊道”,让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距今最近的一条黄河故道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但同时,黄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之河。

  历史上,黄河曾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

  滔滔河水,阅尽几千年沧桑,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复杂的故道体系。

  自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从汴京(今河南开封)夺淮入海,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河南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河道自此断流。

  700余年间,任性的黄河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东至江苏省响水县、滨海县,全长约730公里,横贯豫鲁皖苏,成为距今最近的一条黄河故道。

  这条黄河故道之所以冠以“明清”之名,还要从明代治黄功臣潘季驯说起。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是明代著名治河(黄河)、治运(运河)专家。他总理河道后,对黄河、运河、淮河进行综合治理。

  潘季驯根据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改变传统“分其流,杀其势”的治河方法,提出“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主张,动用5万民工,历时16年,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了南北两条大堤,以约束黄水归槽,黄河才被基本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盐城等地一线。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来大量的泥沙,素有“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的说法。而泥沙的沉积,致使河床逐年抬高,成为八百里“悬河”,两岸堤防也随之加高加宽。

  在黄河改道后,这两条“水上长城”一般的大堤,就成了黄河故堤。因其筑于明清,故称“明清黄河故道大堤”,旧河道即是“明清黄河故道”。

  “四世河道”在宿脉动四千余年

  黄河故道在宿迁境内114公里,流经泗阳县、宿城区、宿迁经开区、市湖滨新区、市洋河新区等地,流域面积达1210平方公里,是重要的黄金水道之一。

  但少为人知的是,这条默默无语、缓缓流淌的故道,竟是古泗水、黄河和京杭大运河都曾流经的河道,有史四千余年,阅尽四世沧桑——

  泗水运道:黄河故道宿迁段的前身是古泗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舟师沿今宿迁境内的泗水北上,泗水运道作用进一步发挥。

  黄河河道:南宋时期,黄河“夺泗入淮”以后,多道并行,泛滥成灾。明朝时,修建了黄河大提,使黄河“定于一道”,并修建高家堰大坝“逼黄注淮”,形成宿迁境内的洪泽湖;后黄河淤积严重,实行“避黄行运”,形成宿迁境内的骆马湖。

  漕运通道:1291年,元朝郭守敬开通京杭大运河,在宿迁段“借河为漕”直至清朝初期,但灾害频仍的状况始终没得到解决。1688年,清朝出现了一位“超级专家”,名叫靳辅,来宿迁开凿了中河,形成了黄运并行、穿城而过的景象,直至今日仍发挥航运功能。

  黄河故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后留下了黄河故道这条独立的高滩悬河,分割了准河和沂沭泗水系。“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给故道沿线百姓生活带来了无尽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宿迁历届党委、政府举全民之力,持续不断治理故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昔日沙荒成片的盐碱地逐步变为稳产增产的大粮仓,曾经的“灰腰带”“穷腰带”蝶变为生态富民的“绿腰带”“金腰带”。

  “四类文化”传承至今润泽宿迁

  黄河故道的发展变迁,写下了沧海桑田的千年历史,也给宿迁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中,有“四类文化”更是传承至今,润泽着西楚大地——

  美酒文化:位于古黄河畔的洋河镇所产洋河大曲,享誉大江南北。洋河、双沟一流的酿酒技艺、发达的酿酒工业,也让宿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白酒之都”。

  水利文化。宿迁历史与水密不可分,地名蕴含“黄河来水,一宿搬迁”之意,沭阳、泗阳、泗洪三县都因水得名,皂河镇的龙王庙行宫,是清康乾时期为安澜息波、治理水患而建,与现存的中运河宿迁段作为“一点一线”荣膺世界大运河文化遗产。

  农耕文化。宿迁因黄河而兴,也因黄河而穷,黄河经过多次改道、冲积,在沿线留下了大面积的湖泊、湿地、草滩、林带等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苹果、葡萄、螃蟹、银鱼等特色农产品,具有丰厚的经济文化价值,是沿线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

  民俗文化。黄河的到来,促进了八方风土人情在宿迁交融,由此诞生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泗州戏、苏北大鼓、洪泽湖渔鼓,以及准海戏、柳琴戏、苏北琴书、霸王锣鼓等至今依然大放异彩的民间戏剧、曲艺和舞蹈艺术,云渡桃雕、曹集剪纸等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四个廊道”让沉睡的遗产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一系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要求正在落地生根。这对明清黄河故道来说,也是迎来了乘势而上的难得机遇。

  进入新时代,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黄河故道保护利用摆在重要位置,致力将黄河明清故道建成“四个廊道”——

  建设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全面实施黄河故道与骆马湖、洪泽湖、运河等周边水系互连互通引水工程建设,推动干河上中下游多梯级补水。推进黄河故道水体环境治理,强化入河污染整治,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面构建集生态防护、森林景观为一体的绿色屏障,打造美丽江苏的宿迁样板。

  建设富民增收经济廊道。按照“连点成线、以园带片、以片扩面”的产业振兴路径,推进故道沿线2个国家级农业园区(泗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宿城国家农业公园)、3个省级农业园区,1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工业园区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技术水平先进、适应生态经济要求的龙头型项目,形成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的城乡新型产业形态。

  建设城乡一体示范廊道。大力实施农房改善和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水美乡村、绿美田园、宜居村舍,统筹黄河故道区域内城乡产业发展、要素资源、人力资本、基础建设、管理服务,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宜居城市、产业特色城镇、生态田园乡村有机贯通,城乡人居品质不断优化。

  建设文旅融合展示廊道。深挖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古镇皂河龙运城、扮靓酒镇洋河“中国酒都”核心区,精心包装设计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开发利用水乡圩区、大地景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滨水休闲、湿地生态、旅游度假、民宿体验等为一体的全域旅游观光带。

  2020年至2021年,宿迁围绕“四个廊道”建设,累计实施项目277个,完成投资298.2亿元。

  今年是“四个廊道”建设的攻坚之年,全年计划实施项目149个,计划总投资451.8亿元。

  如今,以“四个廊道”为主体,一个河清湖秀、人水相依的烟波水世界、绿色梦田园正跃然于宿迁大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