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阡陌 文明如歌|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

2022年09月27日 13:38:1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十年阔步前行,大地无边光景;风吹麦浪,丰盈大国粮仓;产业兴旺,筑牢发展基石;山水入画,留住美丽乡愁;和谐文明,照耀幸福家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省文明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文旅厅共同主办“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融媒体新闻行动!见证乡村巨变 ,续写奋斗华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培育文明乡风,繁荣乡村文化,绘制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暖的乡村振兴人文画卷,省内全国文明村镇总数达到273个。融媒体新闻行动《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系列综述,今天的故事就从南京市高淳区桥李村村民张大爷家的一阵敲门声说起。

  “把之前拍的照片送来给你。你看,这拍得还不错的!”“哎呦,是的是的。”今年农历七夕,高淳桥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志愿者,为村里110多对70岁以上老年夫妻拍摄了合影。志愿者们又制作好相框,把合影挨家挨户送到老人们手上。

  “我们结婚都没有拍过这么好的照片。”刚从玉米地里劳作完的张大爷拿着照片,爱不释手,又轻轻把照片放到床头。

  依托着千亩茶园、好山好水,桥李村走出了一条茶香四溢的富民之路。村集体收入除了投入到茶园再生产,也为帮助困难群众、服务“一老一小”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村里陆续为青少年设立电教室、图书室、美术室,为老人提供助餐、义剪、主题生日会、走访慰问等服务。

  考虑到农村休息时间较早,村里的党员干部探索出了“傍晚党建”的新路子。

  “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是想利用这个傍晚党建的机会,第一个是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宣传,第二个是要给乡亲们进行一个文明小知识的有奖问答……”傍晚六点,在桥李村横郎头自然村,“傍晚党建”活动正在进行。

  每月一次,党员干部走进各自然村,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端着饭碗,坐在小板凳上参与到村庄治理当中。这次会后,村民张福根提出,能否将村里一处已填埋的水塘利用起来,开辟一个小花园或者公共文娱设施?“90后”村党总支书记戴文韬的答复是,马上就办。

  身穿紫色马甲的戴文韬,不断和村民们用方言拉着家常,“我们的‘傍晚党建’开展以来,村庄核心中心工作的参与率在不断提高。我们从办公室、会议室走出来,走到大家身边去,大家对我们也更加信任了,有很多心里话也肯说、敢说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探索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乡村治理“江苏路径”。新时代文明实践如滚滚春潮,激荡着江苏钟灵毓秀的土地。

  省内所有的县(市、区)全部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覆盖、文明实践基地(点)拓展延伸的阵地网络,广泛开展了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活动,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人心聚民心。

  火热的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构建出积极乐观、文明健康的乡村“软环境”。另一方面,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江苏的乡村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

  在江阴市云亭街道就有一座“国家森林乡村”。房屋墙绘都是由本村村民绘制的水墨画,生态之美与文化之美在这里“珠联璧合”。

  这里是江阴花山村,“花漾”复兴少年宫内坐满了前来学画的小学生。少年宫的后院就是花山书画院,院长汤仕兴回忆,村里的“书画风”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花山嘴小学的书画兴趣小组,这之后,花山村就从没停止过对文化的扶持,陆续办起了书画苑、书画培训班。汤仕兴感慨,“搓麻将的就不搓麻将了,来写字!书画也是一种乐趣,还能修身养性。”

  不仅是搓麻将的人少了,生态和人文之美还吸引人才返乡发展。1997年出生的姚岑刚大学毕业后,就回乡成了少年宫的兼职美术教师,“有这样的工作契机的时候我就回来了。也能赚到钱,还可以更多陪伴家人,这边也能给我提供条件,在艺术道路上有更多的探索、更多的实践。”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要让有号召力的“文化骨干”“新乡贤”、有文化技能的“土专家”、懂文化善经营的“新农人”坚定扎根乡村。稻菽饱腹的同时,文明乡风、乡村文化犹如点睛之笔,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庄晋财认为,村落文化的培育传承与发展很重要,“江苏探索的各种乡村建设路径,比如党建引领,比如用农家书屋、乡村文明实践站等等形式去留住乡村历史人文传统,让其在村民心中内化于心,让这方水土养育的这方人对自己的家乡有感情、有信心,这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张倩 王德俭 编辑/徐玮琪)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