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天下| 欧洲陷入能源困境 美国趁机从中渔利

2022年09月27日 18:28:40 | 来源:新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由于能源短缺,欧洲不少民众“穿越”回燃木取暖时代,提前为过冬囤积柴火。为应对能源危机,欧洲多国政府纷纷宣布重启煤电,同时大量从美国购买液化天然气。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美国既是欧洲能源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大受益者,这也引发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反思。

  邰背平:您认为哪些因素导致欧洲陷入能源危机?

  崔洪建:欧洲现在面临的能源问题,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长期形成的原因,也有短期的诱发因素,尤其是眼前的乌克兰危机。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在天然气这一块,欧洲能源对外依赖最大,40%以上是靠从俄罗斯进口。欧洲对俄罗斯的石油依赖是20%到30%。这就造成了目前欧洲能源问题的结构性因素。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洲跟着美国一块对俄罗斯搞制裁,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反制裁的斗争。比如前一段时间大家讨论了很多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现在还处于完全停气的状态。这些因素导致欧洲在与俄罗斯关系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能源问题十分突出,几乎酿成了危机。

  邰背平:过去几天,德国几家历史悠久的公司资不抵债宣布破产。而在相邻的法国,政府总理博尔内也警告本国公司要削减能源消耗。您认为能源危机在多大程度上会对欧盟经济、社会、能源、环保产生影响?

  崔洪建:能源一旦出问题,很快会在欧洲经济中形成一个不稳定的传导链。能源价格上涨会带动其他相关领域价格上涨。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食品行业,包括一些依赖能源的制造业,比如化工、机电等,造成老百姓普遍能感受到的通货膨胀。

  实际上,能源领域的问题很快就会传导至经济和民生领域。这就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欧洲现在出现了经济衰退的风险。我们看到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实际上二季度经济已经出现了停滞。二是民生领域,今年冬天,欧洲民众不得不支付高额成本购买能源。所以,在欧洲多数国家,从能源到经济,再到民生,这样一条危机传导链已逐渐形成。

  在俄乌冲突爆发以前,应该说欧盟和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能源领域的主要目标还是实现碳中和。但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以后,对于欧洲来说,能源安全的问题日渐严重。所以,欧洲多数国家都采取了一种比较曲折的方式,也就是暂时把碳中和目标让位于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去碳”和实现能源转型符合欧洲的根本利益,因此未来这个目标还是会坚持。但短期内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急剧加大,而且付出的成本也会继续增加。

  邰背平:您认为俄罗斯和欧盟在能源方面的博弈,谁是幕后推手?谁又是背后赢家?

  崔洪建:在应对这场能源危机时,欧洲能想到的办法不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找到新的进口能源来替代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欧洲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产的液化天然气,在今年6月份,也就是俄乌冲突爆发4个多月之后,据说欧洲从美国买的液化天然气数量已经超过了欧洲从俄罗斯购买的管道天然气数量,这就意味着美国正在取代俄罗斯,可能会成为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方。

  所以,美国是这场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美国不仅打掉了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供应,同时还取而代之,让欧洲今后不仅在安全上,而且在能源上更加依赖于它。

  邰背平:在出台六轮对俄制裁后,欧洲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物价上涨。凛冬将至,您认为欧盟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会不会因为能源危机而产生变化?

  崔洪建: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内部的立场从来就没有完全统一过。欧盟内部还有国家在推第七轮对俄制裁,就是要对俄罗斯天然气开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说,如果这样做的话会涉及到核心能源安全问题,他们不愿意跟。

  欧洲正在逐渐调整自己的立场。一方面和美国拉开距离,强调欧洲仍然能够在政治和外交领域发挥影响。另一方面,能源问题引发经济和民生问题已经逐渐反映到政治层面。由于内部政策分歧、无法应对通货膨胀和民众生活成本上涨,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出现了更迭或者政策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从欧盟成员国之间、欧盟和美国的政策平衡之间等几个维度,帮助欧洲更新它对这场冲突实质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政策立场做出一些更准确的调整。

  

  策划:钱彤 刘加文

  执行策划:杨定都 刘畅 徐倩

  统筹:毕秋兰 刘小军

  特约嘉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崔洪建

  特约主持:邰背平

  编辑:吴轶楠

  剪辑:田健锴

  拍摄:许楠 赵鹏

  视觉设计:杨霁昕

  

  新华网、国际部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