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飞越山河!
祖国母亲啊,在您73载华诞之际,当我飞过这片土地,鸟瞰这片朝夕瞬变的大地,鸟瞰沧海桑田的十年,每一个场景、每一帧画面,都足以让人感叹。
飞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千里沃野、稻浪翻滚,辽阔江山迎来了金灿灿的丰收壮景。
飞得低一些,江河湖泊密布的“鱼米之乡”尽现眼前,8500万江苏人民以奋斗作笔,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从“大写意”绘制成了“工笔画”。
飞得再低一些,徐州的轮廓愈发清晰,鳞次栉比的高楼、宽敞通达的道路、星罗棋布的公园……这些都凝结于产业、城市、生态的转型实践中,闪耀着新发展理念的光芒。
山河为何如此多娇?
这是一个人脚踏实地的奋斗历程。
这是千万人踔厉奋发写就的时代答卷。
这是千千万万人擘画的中国改革发展的宏大篇章。
一
当我飞过徐州11258平方公里的土地,向下俯瞰,目之所及都是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身之所感皆是蓬勃向上的澎湃力量,城市的奋进足迹就隐藏在一个个可触可感的细节里。
飞过城市中央,拔地而起的高楼见证着城市的拔节生长。
266米高的彭城苏宁广场直入云端,问鼎徐州第一高楼。时间回溯到2012年,那时,城市天际线的最高点是141米。
从141米到266米,不断变“高”的物理空间,映照着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十年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1312.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38亿元,增长207.6%。
十年间,城区中心商圈辐射半径扩展到150公里,成为淮海经济区旗舰级消费地标。
不断外扩的商圈,遍地开花的商业体,更加多元的消费场景,不断激发着消费的活力与潜力。
朝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徐州稳步向前。
飞过交错纵横,四通八达的路网串联起内外循环的发展动脉。
飞架南北的“彩虹”、蜿蜒前行的“巨龙”,全都在诠释着一个快速流动的徐州、一个繁荣发展的徐州。
三环高架快速路主线成环,地铁1、2、3号线组网运营,放射状高速公路网络基本成型……上天入地的城市交通,回应着徐州人民的美好期待,拉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坚挺骨架。
大道如虹天地宽,车轮滚滚畅通途。交通发展既要畅通内部“微循环”,也要打通外部“大动脉”。
看,“米”字型高铁枢纽开通了6个方向;
看,连徐高铁完善了中国“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
看,中欧班列载着“徐州制造”驶向远方;
……
徐州,这个全国重要综合性交通枢纽,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
飞过沃野田畴,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绘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三农”,国之大者。
作为江苏省农业大市的徐州,深耕“三农”发展,推进产业兴旺,育好乡村人才,滋养乡风文明,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曲。
十年耕耘,必有回响。
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93.9元,增幅达11.6%,位居全省第一;
2021年,荣获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荣获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2022年,徐州夏粮单产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总产量和单产再创新高;
……
希望的田野不断传来丰收的喜讯,彰显出“淮海粮仓”的实力和农业大市的底气。
二
当我飞过千万里的里程,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看徐州,这里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骨子里的兼容并蓄,让她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汲取、给予、诠释、绽放。
从徐州到柳州,工程机械产业的腾飞在这里起笔。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时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徐州锚定这个“一号产业”,加快壮大产业实力、提升产业层次,全力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从“中国”到“世界”,坐标系的变化折射出徐州追求卓越的信心和决心。
这样的信念绝非空穴来风。龙头企业徐工集团连续33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连续两年位居全球行业前三,成为产业强市的生动注脚。
总书记的话,有着穿透时空的力量。不仅对徐工,不仅对徐州,对于整个装备制造业,对于制造业发展,都指明了方向。
1682.4公里外的柳州,中国工程机械的“摇篮”,牢记着同样的殷切嘱托,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奋勇攀登。
从徐州到淮北,区域协同的蓝图在这里绘就。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拥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十年来,徐州频频出现在国家战略中。
拥有什么样的荣光,就得肩负什么样的责任。
2022年6月17日,徐州市与淮北市签订了《结对合作帮扶协议》,开启了两地合作的新篇章。
这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作,两地同为资源型城市,同处省际毗邻地区,同属多个战略叠加区域。
这是一场国家指导层面的合作,国家作出沪苏浙城市帮扶皖北城市的重大部署。
同频才能共振,协作方能致远。
十年间,徐州坚持主核带动、毗邻先行,携手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不断推动产业、交通、生态协同发展,一步步实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的美好愿景。
从湖州到徐州,美丽中国的理念在这里实践。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的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2017年12月,在潘安湖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徐州,见证着、汲取着、成长着,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生态底色由“灰”转“绿”。
金龙湖宕口公园岸芷汀兰、泉润公园绿草如茵、安国湖湿地公园风光旖旎……一块块绿地都是一段佳话。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一张张名片熠熠生辉。
山水之间,绿意环绕,那是美丽中国的徐州画卷。
三
当我飞过徐州的十年,惊叹的不仅仅是气象万千的物质巨变,还有那润物无声的精神洗礼。
徐州历来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就像一团不熄的火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千万徐州人砥砺前行,交出了一份精彩而厚重的十年答卷。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这份答卷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我看到,有一道“光”在指引。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来到徐州。
从徐工集团到贾汪区再到凤凰山东麓,从坚守实体经济到推动创新发展再到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徐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标注了清晰的航线、指出了明确的航向。
谆谆教诲,如指引前行的航标灯塔;殷殷重托,如催人奋进的钟鼓雷音。早已写入城市发展蓝图,早已化作火热的基层实践。
在新思想的指引下,昂首阔步走下去,就能以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
我看到,有一股“劲”在涌动。
这股劲驱使徐州人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决心,迈出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实现了老工业基地向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的凤凰涅槃,经济总量跃上8000亿元新台阶。
这股劲鼓舞徐州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最强定力应对挑战,尽最大努力高效统筹,全力以赴推动经济企稳向好。
这股劲激励徐州人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敢为善为、务实落实,努力创造更加过硬的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奋勇争先。
我看到,有一种“情”在凝聚。
这是一种坚守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
从医疗条件持续优化,到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再到社会保障越来越强,徐州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作为党员干部的“奋斗清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心中有民,春暖花开。正是凭着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徐州的民生幸福底色才愈加清晰明朗。
十年发展,十年奋进。飞越徐州,看城市蝶变的精彩答卷,看中国发展的实践,看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大“彭”展翅,扶摇直上。下一个十年,我们已经出发!
(来源:中国徐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