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又有大动作——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包括苏州在内的多座临沪城市共同参加。
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是上海与周边八个城市的“大合唱”,架构是 “多节点、组团式发展”,目标是共建“世界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与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将进一步形成“互为腹地、相互促进”的关系。
7700多万总人口、经济体量位居全球城市群前列的发展合唱,关键在于“共拉长板、优势共享”。服务人口超1600万、地区生产总值超2万亿、规上工业产值超4万亿的苏州,如何稳稳抓住这一重大机遇?
苏州分量
对于圆桌观察员而言,“上海大都市圈”最值得关注的字眼,莫过于“苏州”二字。梳理发现,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八大重点领域系统行动、五大空间板块行动,除杭州湾区域协调发展外,其他全部涉及苏州;近期行动计划20项重点任务,则全部涉及苏州。协同"规划"多节点作战,苏州几乎打满全场。
当然,苏州的“分量”并不止于此。
根据“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将形成“1-3-6-12-19”功能结构。“1”个顶级全球城市,即上海市区,在全球各领域达到一流水平;“3”个综合性全球城市,即苏州市区、宁波市区、临港新片区,三地将与上海共同组织全球核心功能,携手迈向全球城市“第二方阵”。
苏州领衔的“第二方阵”,是个什么概念?具体要做成什么样子?
全球城市“第二方阵”主要相对上海的“顶级”而言,它强调“综合性”,即达到“多维均衡发展”。
落到苏州,综合性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制造、文化交流等优势领域,补齐航运贸易与科技创新短板;重点提升链接全球的综合枢纽能力,打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协办地,建设与上海联动共生的功能性枢纽城市;引进培育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承接上海最新科技成果转移。
注意几个关键词:链接全球、综合枢纽、进博会协办地、最新成果转移。
在上海大都市圈中,苏州的开放、流通、先进制造、原发创造的角色功能被清晰标识出来,其“创新能力”目标,则反映出上海与苏州未来协同增强的重点方向。
上海大都市圈1+8格局的“8”中,苏州功能特殊。“规划”特别提到,“苏州经济体量在大都市圈仅次于上海,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苏州产业创新与上海科技创新互为支撑的发展态势,既奠定了苏州未来提升的基础,也展示了转型突破的空间。
9月29日,苏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在传达贯彻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精神时,明确提出,要深刻认识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加强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主动呼应和对接“规划”,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联动,在更大范围汇聚高端资源要素,不断拓展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空间。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苏州必须直面更高的发展要求,抓牢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苏州需要尽快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苏州动作
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市域行政范围。
从"规划"的目标看得出,上海大都市圈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通勤圈,而是以地理近邻性为基础、功能紧密关联性为核心的多中心城市区域。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的“多节点”构造,旨在“组团式”发展,强调尊重每个城市的独立性和特色,注重发展的平衡。
换句话说,“1+8”每个城市都可以独领风骚,每个城市通过各自独特优势、发展亮点的培育打造,都有施展所长、竞相出位的发展机会。而基于这一定位,逐步建立起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发展特征,也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卓越全球城市区域”的核心内涵。
事实上,这次推进会上提出的,上海大都市圈要“以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为底座”,这一目标,就与苏州今年提出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为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苏州正致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围绕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快布局新的创新集群。
不谋而合的,还有航运。
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清单里,区域港口协作与联运排在第一条。就在一个月前,苏州市委专项研究了“苏州港改革发展”,苏州港与上海港的业务合作,被提升至放大沪苏同城效应“关键层面”进行谋划,立足苏州港“主攻近洋、拓展远洋、重抓沿海、深耕长江、联动内河”的发展思路,苏州将积极参与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共建。
目标一致,手才抓得紧、握得牢,“互惠互利、相互促进”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接下来,如何在毗邻上海港和舟山港的区位中,发掘苏州港自身优势?如何在创新链产业链方面,将苏州产业园区发展、平台载体建设、优质项目招引、人才团队引进等,与本地产业链供应链扣得更紧、融得更深?如何真正将苏州的产业创新与上海的技术创新“链”出新优势?如何更好地依托上海国际化平台对接国际合作资源,实现更高水平开放?
这些,都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好好思考布局的大文章。
苏州目标
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GDP11.16万亿元,占长三角经济总量的一半。未来,“1+8”空间协同规划将突出板块协作,促进要素高效配置、多方开放合作。
这一协作开放的空间战略导向,对苏州颇有启示。
如果把苏州十个板块放大,整个苏州大市何尝不是一个以苏州古城和东园(工业园区)西区(高新区)、吴中、吴江、相城为核心的都市圈,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实际上可以看成是都市圈的卫星城。
比照都市圈的功能体系发展,苏州的十大板块应聚焦核心功能,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光子产业各扬所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支持、相互赋能,从而形成苏州大市“对内紧密一体、对外链接全国全球”的功能格局。
一体化的核心在于“通畅”,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摊大饼和拼大饼。市域一体化既不是从市区往外蔓延,也不是把各个板块直接填满。真正的一体化应该是组团式、高效率的一体化,通过强化组团间的联系,最终形成合力。城市到都市圈,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可以互为印证。
这既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的题中之义,也是苏州自身的发展需求。
站在这一层面,未来有了更强整体合力的苏州,也自然可以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进一步推动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加强苏州高新区、相城与无锡相关板块的对接合作,密切张家港、常熟、太仓三个沿江板块与南通等长江以北地区经济联系。
一个更具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苏州,将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