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过江,如今是真正实现了!”近日,家住浦口珠江镇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过去她和家人去鼓楼医院看病,来回辗转至少要花3个多小时,如今公交车只坐6站就能到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而且“哪怕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也能看到大医院的专家号”。
破解群众看病难题,十年来南京努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过江出城”,引导向城市新区和资源薄弱区扩容集聚;鼓励名医下沉基层,将名医送到百姓家门口;通过医联(共)体、孵化中心帮促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特色科室,打造服务品牌,让市民获得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这十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由2268个增加到3451个,医院床位数由3.45万张增加到6.61万张;常住人口每千人中,拥有床位数由5.42张增加到7.01张,执业(助理)医师由2.71人增加到4.17人,注册护士由3.29人增加到5.08人,均居全省首位。这一场普惠医疗的“双向奔赴”,打破种种局限,让南京人更有“医靠”。
优质资源均衡布局,缓解群众“看病难”
与李女士感同身受的,还有家住北外滩水城的朱女士。朱女士近日带着宝宝来到南医大四附院京新院区儿科就诊,孩子这两天发烧呕吐,朱女士很着急,“幸好医院和家离得很近,开车几分钟就到了。”2021年,位于南浦路的南医大四附院新院区京新院区正式运营,并成功转设为三级医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江北新区,人们对儿科的就诊需求也随之增加。”儿科副主任医师丁玲介绍。
亲身体会到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便利的,不仅是江北的市民。“检查出癌症之后,感觉天塌了。手术完还有各种放化疗和调理,进城看病动辄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更让人疲累。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名院的医疗服务,真是太幸运了!”在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名医堂,今年63岁、刚刚做过胃部肿瘤切除的钱阿姨告诉记者,“专家说安心调理,身体一定能硬硬朗朗的,心里宽慰了许多。”今年2月,历经3年半建设的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全面启用,填补了地区医疗服务特别是中医药服务的空白,让市民不进城同样可以享受名院的中西医医疗服务。“院府合作”“校府联动”也逐步推动各类优质医疗资源向栖霞集聚。
十年前,全市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明城墙以内的老城区,既加重了老城的交通负担,也加剧了老百姓“看病难”。“为此,‘十二五’期间南京果断提出‘走出城门、跨过长江’、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新区和资源薄弱区集聚的决策。‘十三五’期间南京投资近百亿元,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区域建成4个医疗中心,新增床位3500余张。”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儿童医院河西院区等院区先后建成;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等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市中心医院、溧水区人民医院等一批医院通过三级医院评审;浦口区中医院、江宁区中医院等涉农区医院提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三级医院39家,实现各板块全覆盖。
线上线下齐发力,名医来到“家门口”
医院“跳出老城”,患者的就医路径随之改变。而更多的名医下沉基层,走进社区医疗机构,则真正实现“名医送到身边”。
“一场秋雨一场凉”,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也随之而来。家住江宁区湖熟街道的72岁程克老爷子多年患支气管扩张,近期随着天气变化胸闷加重,偶尔还会咳血。“从家里出发公交转地铁,即便是掐着点抵达市中心的医院,至少也需要两小时。”这让年岁已长的他颇为苦恼。“周日,湖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聘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杨继兵前来坐诊!”有一天,在社区网格群里收到这样的消息,让程老爷子看到了希望。14天中药疗程后,程老爷子的咳血症状明显改善。近日,他再次挂了社区的专家号复诊。
“每次杨主任专家门诊日,社区百姓都很开心。杨主任也很体恤患者,门诊常常忙到下午1点才能下诊抽空吃个饭。”湖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董志宏告诉记者,“专家大老远跑一趟,为了让有需求的患者能够挂上号,社区医生们进驻网格群,实时将医讯转给大家。”记者了解到,湖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30名医务人员分成9个团队进驻社区36个网格群,为居民实时服务,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服务,免去大医院排队、预约之苦,极大提升了湖熟居民的幸福感。”董志宏说。
除了线下坐诊,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借助网络技术手段构建“云诊室”,让医疗专家近在咫尺。通过阅片、病例讨论,专家们在线上给出进一步治疗意见,打破了医院诊疗的时空限制。
医联体帮促,基层“绝活”惠民生
推进医联(共)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大医院“送医上门”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基层医疗机构只靠专家来坐诊,并不能完全留住社区的首诊病人。基层必须有自己的“绝活”——特色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才能真正惠民生。
68岁的赵爷爷近日因胸部烧灼感来到江北新区盘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社区医生经过细心诊疗,建议赵爷爷进行胃镜检查,初步诊断为贲门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到医院进行手术。“感谢你们,让我们治疗如此及时。”赵爷爷和家属非常感激。去年,盘城街道社区卫生中心改扩建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其中特色科室消化内科增设复苏室、清洗室、消毒室等和电子胃、肠镜、自动化清洗消毒机、氩气刀,消毒储镜柜等专业工具,改善了居民的就诊环境,进一步满足就医需求。
医联(共)体建设不仅为社区居民打通了家门口看“专家号”的便捷通道,同时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播撒了技术火种,培训了基层医生。
不开刀几分钟去除肾囊肿、对甲状腺结节进行活检、对胸腹腔积液进行引流……以往这种比较复杂的操作对于湖熟地区的居民来说,要到上级大医院才能进行。随着超声介入技术在湖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并特邀南京市第一医院超声科主任陈松旺进行业务指导,家门口的医院就可以解决患者的烦恼。“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努力开展更多居民急需的诊疗服务,向着二级医院和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方向坚定前行。”董志宏告诉记者。
“强基层、促发展、惠民生”,南京市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若干意见》《南京市“十三五”医疗资源设置规划》等文件,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群众基层看病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推进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市累计组建不同类型医联体52个,共建联合病房102个,联合门诊134家,涉农区全部完成‘医共体’建设。通过省市医联(共)体、孵化中心帮促特色科室建设,打造服务品牌,升级诊疗能力。目前南京市已建成288个市级特色科室,41个省级特色科室,覆盖全市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实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特长,满足辖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病管理需求。”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全市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658个,家庭医生工作室274个;创成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61个,省社区医院45家,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8家,省甲级村卫生室10家,创建数量均位列全省前茅。
“十四五”时期,南京市将继续围绕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均衡布局重点发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群众满意的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