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春 摄
孙建春 摄
2012年4月,江苏开启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十年来,江苏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敢闯敢试的劲头,先后开展四轮农村改革试验,累计落实114项改革试验任务,持续推进思想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2019年8月至2022年6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江苏省财政厅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组织开展了第三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24个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围绕15个方面35项任务开展试点。三年来,江苏省率先研发并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家庭农场电子记账模式——家庭农场“随手记”APP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行。睢宁县“1184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盐城市亭湖区“小田变大田”改革、泗阳县“四单四图”乡村治理模式被所在设区市发文推广。江阴市“村社分开”、无锡市惠山区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模式、淮安市淮安区“党建引领、一点五试”集成改革被写入所在设区市党委政府文件。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南京市六合区基于本轮改革试验打下的基础,分别于2020年、2021年成功入选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小田变大田”改革、家庭农场主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做法先后在《国内动态清样》上登载,两项改革做法还分别刊发在新华社《瞭望》《经济参考报》电子刊物上,取得较大社会反响。2021年5月10日,人民网首页头条对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进行了系列报道。
本次集中刊载的11个改革试验案例,是江苏第三轮农村改革试验的缩影。
盐城市亭湖区:
全面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革 释放耕地潜力 夯实农业基础
盐城市亭湖区聚焦农村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全区66196户农户的36.22万亩承包地由原先的19.75万块田合并成4.08万块,新增高产田4.2万亩以上,承包土地流转率由60%提高到78%,实现了“集碎为整、一户一田”,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精心组织,统一“为民改革”思想。坚持“为民改革”的初心,围绕“大农、小农都能种好田”的目标,把尊重农民愿意和农民权益不受损作为改革试验的底线,实事求是、科学设计“一户一田”自种和“多户一田”流转统筹兼顾的方案,赢得农户对改革的拥护支持。精准施策,创造“种田好”的条件。改革后,选择继续自种的农户在靠家、靠路、靠河的位置种上一整块田,精耕细作水平明显提高;流转田块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发包给家庭农场,并按不同产业组建了4个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协作互助的运营模式。出台种粮家庭农场主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区财政每年按固定比例或定额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主缴纳养老保险给予补助,提高“退休金”水平。精细保障,发挥农村改革集成效应。保留农民房前屋后的田块,让选择土地流转的农户仍然有田块种瓜栽菜,减少农户的生活成本,满足老人的土地情结。在“自种区”预留一定面积的示范保障田块作为“蓄水池”,为进城入镇农户或全流转农户选择回村自种预留了政策空间。
南通市海门区:
给土地流转上保险 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南通市海门区2017年在全省率先试点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险,2019年入选第三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后,积极打造土地流转履约保险2.0版。健全保费分担机制。以土地流转费作为保险标的,实行3%的保险费率,第一年未发生赔付的,第二年费率降到2.5%,第三年及以后费率为2%。保费由村集体和区财政各承担50%,形成全区土地流转保险基金。明确保险赔付机制。如果土地流入方未及时足额支付土地租金,承包农户可按保险条款申请保险赔付,赔付标准为合同约定的年度全额土地流转费,其中承保公司承担60%、村集体承担40%,之后承保公司和村集体共同负责对流入方进行处置。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如果年度存有收益的,收益按各50%的比例分配给区财政和承保公司;承保公司在当年土地流转保险赔付达到保费总额150%时终止赔付,超过150%部分由区级历年留存补充,不足部分由区级和区镇各按照50%比例赔付。加强日常管理服务。承保公司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常驻人员办理土地流转履约保险业务,续保业务有专人跟踪。对区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的土地流转项目实行应保尽保,对其他途径的土地流转项目,可以通过完善补充合同等形式纳入保险范畴。目前,全区累计参保面积达到14.58万亩,为全省最大、全国前列,极大降低了村集体受农户委托组织土地流转可能产生的风险,切实保障了承包农户收益,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苏州昆山市:
聚焦制度完善 聚力赋能扩权 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
昆山市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路径,制定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办法,规范了流转程序,建立了线上流转渠道,形成了一批盘活利用模式。“个性盘活”改善生活品质。由村办资产经营公司为建房户提供建房贷款担保,支持经济困难农户翻建农房,并帮助农户把闲置的房间出租,农户再用房租偿还贷款。参与农户平均每月可获取房租收入4000元,成为农户稳定的财产性收入。“组团盘活”助力农民增收。淀山湖镇永新村构建了“合作社+农户+第三方”的组团盘活利用机制,由村集体成立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房屋以评估价入股后再由合作社统一招商,引入第三方发展民宿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农户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第三方也因为有合作社担保,敢于开展长期投资,目前全村已有8户农户将农房入股合作社。“合作盘活”发展集体经济。周庄镇祁浜村加强村企合作,由村集体与国有资本联合成立乡村旅游公司来打造民宿项目,村集体收储了20幢闲置农房,国有资本负责运营管理,所得收益按相应比例向村集体分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整体盘活”推动产业升级。淀山湖镇南榭麓自然村17户农户统一通过协议置换定销房,腾退出12.5亩空闲集体建设用地,由淀山湖强村公司作为主体,依托“一村二楼宇”政策,新建15幢民宿及2幢配套用房,再引入第三方运营团队,共同打造精品民宿项目,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项目仍实现营收700万元。
常州市武进区:
深化宅基地管理改革 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常州市武进区积极深化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探索建立“户有宜居”保障机制,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夯实规范化管理基础。强化顶层设计,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办法,规范认定口径,高效完成全域19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5.7万户、51.1万人的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入库工作。探索使用权放活路径。分类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实行有偿使用473宗,实现村集体增收2000余万元。探索多元化、差异化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有效路径,开展闲置农房租赁服务1.31万宗,租金收益超9400万元,鼓励村集体因地制宜开展宅基地择位竞价,29个宅基地区位成功竞价386.5万元。打造数字化改革高地。开发建设涵盖宅基地现状、资格权、使用权、审批、监管、数据汇交等信息的农村宅基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打破宅基地管理部门协作联动壁垒,实现宅基地全要素管理和全流程无纸化目标,2021年9月30日,成功发放全国首张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电子批准书。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完善自建房原址提升改造、异地集中新建和公寓房安置等“户有宜居”保障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自我管理基础上,稳慎推进农民自建区建设试点,健全统规统建政策扶持保障机制,积极破解用地、资金两大难题。全区共编制农民住房集中居住区规划37个,已建成入住15个,受益农户2300多户。
无锡江阴市:
村社分离改革:让农村发展更具澎湃活力
江阴市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财务事务相分离改革,形成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村(居)委会全面履行民主自治和服务管理职能,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专注于发展增收、增加农民股份收益的新格局,目前改革已全面完成。突出重点环节。将现有村级事务分别落实给村(居)委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原村(社区)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全部确权到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市级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市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左右资金保障村级运转。理顺村(居)委会与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人员机构设置,做到机构职能、人员选举、财务核算、议事决策、资产管理“五分开”。突出改革创新。共梳理出12项村民委员会依法履职事项清单、27大类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事项清单,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出台1个改革试点意见、6份指导性文件,形成“1+6”政策体系。及时总结改革经验,逐步实现村社分离改革的实践、理论、政策成果制度化。突出集体资产监管。建设覆盖市镇村的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平台,集体资金支付全部通过“E银通”转账,财务记账全部通过“记账通”全流程信息化操作,村级“三务”全部通过有线电视“户户通”平台进行公开,纪委通过“预警通”对全市的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全程监管。
淮安市淮安区:
紧盯“土里刨金” 走出强村富民路
淮安市淮安区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盘活利用土地资源为切入点,通过面上统筹、项目集成整合投入3370万元,在14个村居探索实施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农村集成改革,拓宽强村富民新路子。建好“一个支部”。试点村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项目上,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切入口,有效集聚农民,发挥集体“统”的功能,夯实乡村善治基础。搭建“两个平台”。成立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入股土地1.11万亩,实行企业化管理,搭建集体统一经营,以粮食规模种植为主导,以特色种植和加工、对外服务等为补充的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三大中心”。新建粮食烘干中心10个、农机库14个,配置农用机具224台(套)、大米加工流水线2条,配套建设工厂化育秧中心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并对周边镇村开展社会化服务。实施“四个绩效”。落实村干部“增量绩效”“包干管理绩效”“红旗绩效”“发展绩效”等激励举措,推动政策和机制创新,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整合“五项改革”。引导带动农民、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改革实践,形成了村集体控股主导,农民和其他主体共建共享的股权格局和利益格局。截至2021年底,14个试点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在50万元以上,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年增收4500元。
宿迁市泗阳县:
推行“四单四图”“五网”融合 破解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难题
宿迁市泗阳县针对农房改善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可能面临的新问题,探索构建村级组织“四单四图”“五网”融合治理方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善治之路。“四单四图”实现社区治理“两减两增”。在全面推行村级服务“清单制”和社区管理“积分制”基础上,形成以村级组织公共服务清单和事项办理流程图、村级组织履职清单和事项准入程序图、五红积分清单和赋分兑换运行图、文明新风清单和移风易俗操办图为主要内容的“四单四图”治理方式,实现减村居本职以外负担、减群众人情消费负担、增村居公共服务效能、增群众参与自治效能的“两减两增”目标。累计减少村居“填表”“台账”等本职以外负担7项,减少群众人情开支300余万元。“五网”融合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效能。积极推进党建微网格、警情监控网、“五红”积分网、志愿服务网、红色物业网“五网”融合,推广“小村说事日”、有事好商量等工作法,建立“邻里互助中心”,组建社区24小时响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改革以来,全县215个涉农村(居)累计收集民情3000多条,帮助解决大小问题1300余件,开展“小村说事日”活动2400多场次,为103户165名特殊人群家中及周围公共场所安装应急呼叫系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100多个,54人获评“中国好人”“江苏好人”称号。
南京市六合区:
信息引领 区域集成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南京市六合区按照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建设目标,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组建“1+N+X”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围绕“1个核心成员+N个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X项功能布局”的组织模式,选出1个社会化服务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好、内部管理能力优的经营主体发起成立综合体。已经成立的5个综合体涵盖10家农业服务合作社,服务全区9个街镇430多个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粮食生产服务面积10万亩以上。打造高效服务体系。综合体内部均设立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农机服务、农机维修保障、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业废弃物回收、粮食烘干(仓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8个以上功能中心,形成了“三全”(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三服务”(生产服务、供销服务、要素服务)组织体系。提升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水平。由综合体核心成员牵头制定生产标准,通过推广药肥双减、生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构建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到推广应用的粮食绿色生产体系。加快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改革前期研发推广“嘀地农机”平台,重点解决“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的供需矛盾,注册农户和机手达到800多户。2022年又升级为全区统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管理系统,拓展了综合性农事服务、金融保险、冷链仓储、作业标准化监管等功能。
泰州市姜堰区:
构建完善支撑保障机制 推动家庭农场提质发展
泰州市姜堰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建成家庭农场及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两大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管理服务手段。建立家庭农场分级备案、主体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对经营规模300-800亩的家庭农场进行备案登记,对800亩以上的实行区级审核,对超大规模项目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制定家庭农场土地续租、家庭农场主社会保障补助、示范家庭农场财政奖补和优先扶持等支持政策。首创“短期集训+常态实训+职称评定”的“三合一”培训模式,联办学历提升大专班。推广家庭农场电子记账模式。提高家庭农场发展水平。整合作栽、植保、耕保、农机等学科技术,首创“四合一”稻麦绿色高效示范基地模式,实现亩均增效230元。建立主要农产品资源信息库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平台,常态化提供农产品营销服务。组建镇域产销联合体,实行“1个区域地标+N个自主品牌”的营销策略,建成“鲍老湖”“甸上人家”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运营中心。大力推进家庭农场集聚发展。提升家庭农场联盟服务能级。20家镇域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既有粮食烘干、机具存放保养、集中育秧、农机植保、产销衔接、农资配供、农技培训等七项基本服务,还积极拓展金融保险、品牌营销、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等特色服务,成为全程全链式农业综合服务组织。
宿迁市泗洪县:
以“六个一”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宿迁市泗洪县通过推出“六个一”举措,助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建好一支辅导员队伍。组建一支由示范家庭农场主、土专家、退职村干部等组成的179人的家庭农场辅导员队伍,印发辅导员手册,制定辅导员培训、工作记录、绩效评价等标准,每年评比表彰一批优秀辅导员。记好一本账单。推行家庭农场“随手记”电子记账本,提升农场主的成本管理意识和水平,全县已有202个家庭农场正常使用。试点一个险种。针对生产小众农产品的家庭农场“投保无门”问题,率先试点具有产业类型、种养成本、经营风险覆盖广特点的家庭农场综合保险,满足家庭农场多元化需求。出台一套风险管理办法。制定《家庭农场风险防范管理办法》,对家庭农场评估后采取红、黄、绿三色分级管理,每季度由乡镇上报一次预警家庭农场名单、风险因素清单,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组建一批家庭农场联盟。组建双沟美阳薯业、小龙虾、温氏养猪、康源水产等11个联盟,逐步形成“一业带多场、抱团闯市场”格局。在土地已经全部流转的石集乡新建家庭农场综合服务中心,可以为周边95个家庭农场的5.5万亩粮食规模经营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出台一批奖补政策。制定出台《2020-2022年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2022年“创赢泗洪”全民创业实施方案》《泗洪县家庭农场主养老保险补贴实施方案》,让家庭农场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
徐州市沛县:
吸引全要素下乡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沛县持续推动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着力破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要素瓶颈难题。探索以“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实践。把产业发展作为吸引人才下乡的重要载体,开展返乡论坛会、双选会、推介会和洽谈会等“四会”交流模式;建立能人返乡创业激励机制;形成退役军人进村“两委”的动态管理、双向推荐、跟踪培养和基层干部发展、挂任、工作锻炼等管理机制;持续推行机关领导职务改为非领导职务干部入驻基层服务农业农村;着力打造领航村集体经济增收“领头雁”队伍、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创建农业优质品牌“农创客”队伍。打造以“地”激活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盘活土地资源,探索土地资源资本化有效途径。在全省首创赋予《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担保功能。探索建立“同权同价、同等入市、同享收益”的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机制。初步形成“1+9+N”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体系,闲置宅基地线上流转交易“三审五书”监管模式在《农村经营管理》刊发推广。构建以“钱”赋能市场活力的新模式。建立新型经营主体金融征信系统,打造“沛县金融服务·农信融资平台”。创立“金融村官”驻村制,推出“三乡工程助力贷”“生物活体资产抵押贷款”,设立“润农金”产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本版文字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