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方能乐业。住房问题是民生大事,关系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百姓的住房,一直令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年来,住房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由2011年的29.1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40.7平方米,全市累计有超过87万户家庭实现“住有所居”。
十年来,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助力约15.5万户旧城居民“出棚进楼”;36万套保障房不仅量大而且质优。
十年来,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先后治理危房593幢;1700个老旧小区“脱胎换骨”;贴心的物业服务让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翻阅南京住房保障十年答卷,一串串鲜活真实的数据,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百姓安居宜居的梦想铺展成现实。
百水保障房一期
精准满足多样化安居需求 87万户家庭实现“住有所居”
“出门有地铁,回家有物业,住在这里既方便又安心,能找到一种家的感觉。”不久前刚搬进瑾家珑熹台的新市民徐瑞感慨地说。今年6月刚毕业的他和同学一起租住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让他惊喜的是社区内不仅全屋精装修,洗衣机、冰箱、沙发等日常所需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可以实现拎包入住;还配有约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共享空间和约7900平方米商业配套,吃喝玩乐一站尽享。
为精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安居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惠民政策,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公租房实物配租累计保障超过4万户,解决了城镇收入和住房“双困”家庭的基本居住问题;租赁补贴累计保障约28.5万户(人)、发放补贴31.4亿元,发放对象涵盖了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以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新市民;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约6.4万套(间),努力满足不同群体,特别是新市民、青年人对“一张床”“一间房”和“一小套房”的安居需求;在全市已供应5000多套共有产权住房的基础上,今年试点将供应对象拓展至非户籍常住人口,保障城市“夹心层”的住房需求;筹集各类人才住房7.7万余套,累计向就职于1.2万家企业的近7万人才提供了安居服务,发放各类补贴约10亿元……
从解决南京原居民“住有所居”到把新就业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各类人才等都纳入保障体系,近十年来,不断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了独有的南京模式、南京特色。截至目前,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由2011年的29.1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40.7平方米,全市累计有超过87万户家庭通过住房保障有效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了28%。
“十四五”之初,国家明确将发展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住房保障政策的顶层设计。“南京市将进一步整合资源、综合施策,推进住房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保障对象与保障方式两个转变:一是保障对象由户籍家庭转为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精准服务新市民、青年人和各类人才;二是保障方式由政府单一供给转为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可持续发展。”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助力旧城居民“出棚进楼” 36万套保障房量大质优
蜿蜒曲折的街巷、传统的江南民居、青砖小瓦马头墙,氤氲着老城南的“烟火气”……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作为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片区吸引了不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参观。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典型的棚户区,房屋大部分年久失修、空间环境衰败,人均居住面积仅12平方米。在“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中,小西湖片区既留住原居民、重译烟火气,又引进新业态、增添新活力,为老城保护更新打开了新视野。
让更多居民从“蜗居”到“安居”,南京市已连续实施了三轮棚户区改造,有 20.7万户群众“出棚进楼”直接受益。特别是近十年来开展的两轮棚户区改造,共改造项目692个(含城中村285个),改造房屋面积约3488万平方米,受益群众约15.5万户。近年来,南京市多次获得省政府棚户区改造工作真抓实干激励。
尽力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阶段住房保障需求,南京市还下足功夫不断加速重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封顶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60天。”前不久,紧邻4号线孟北站的孟北保障房片区B地块项目迎来阶段性节点——6栋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楼顶,竖起了“封顶大吉”四个大字,标志着距离明年4月全部竣工又近了一步。
这是南京市保障房建设的一个缩影。2010年,为逐步解决住房困难群体“应保尽保”,让新市民圆梦安居,南京市启动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岱山、上坊、花岗、丁家庄四大保障房片区,建筑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338栋住宅不到一年时间便拔地而起,8万户居民由此开启舒适的新生活。此后,丁家庄保障房二期,百水、孟北、绿洲新三大片区接力启动,改善民生的脚步阔步向前。近十年来,南京市累计新开工保障房5077万平方米(42.8万套)、基本建成4030万平方米(36万套)。
不仅量大而且质优,走马南京各大保障房片区不难发现,周边公共配套齐全,地铁、名校、商业综合体……应有尽有。例如,百水保障房有规划地铁12号线、紧邻宁句城际百水桥站、麒麟有轨电车、绕城高速等路网;岱山保障房周边汇集金陵中学分校、雨花台区外国语小学分校,文化氛围浓厚;丁家庄保障房的悦拾光商业综合体可满足居民吃喝玩乐一站式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匠心独具的建造,南京的保障房质量也被频繁点赞,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丁家庄保障房二期A28地块更是实现了“鲁班奖”“广厦奖”“詹天佑奖”三大国家级奖项“大满贯”。
按照“一幢一策”思路 累计治理危房593幢
“能够住上新房子真是让人太高兴了!”在南京市多个危房翻建项目现场,出现了不少类似的声音,看着曾经的“忧居”变为如今的“优居”,在市民充满喜悦的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危房治理是南京市紧扣群众的“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做好回应的缩影之一。为实现“在册危房,应治尽治”的目标,2019年出台的《南京市城市危险房屋消险治理专项工作方案》明确,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在册危房治理任务。面对危房数量多、治理难度大,南京市按照“一幢一策”思路,采取留(维修加固)、改(翻建)、拆(棚改或城市更新)等多种方式实施治理。同时结合危房治理工作实际,先后制定了治理推进计划、项目管理和资金拨付办法、治理工作流程等相关配套政策,督促指导各区加快推进危房治理,确保所有项目治理到位、安全解危、居民满意。
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南京市危房治理不仅解决了“危”和“险”,还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创新特色的解决方案。片区改造模式,有效破解不具备征收条件的危旧房改造难题(如石榴新村);抽户改造模式,让不成套的房子有设施配套(如八宝前街72号11幢);自主改造模式,充分发挥产权人自我更新能动性(如虎踞北路4号05幢),有关经验更是被杭州、成都、苏州等城市学习借鉴。
据了解,2019年—2021年,南京市已累计治理城市危房593幢,建筑面积约51.9万平方米,惠及居民7400余户。全市危房整体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一批危房困难群众缺少厨卫空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存量危房集中整治“清零”和增量危房限期治理“销号”。今年全市计划治理危房81幢,正按序时进度推进。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1700个老旧小区“脱胎换骨” 为民加装“幸福梯”
“曾经是脏乱差,现在既安全又整洁,住在这里,感到幸福、知足、高兴。”谈起秦淮区瑞金新村小区这些年的变化,居民朱先生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小区,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历经两次改造,如今这里路平了,灯亮了,各项设施也更加完善,居民幸福感爆棚。
瑞金新村小区的“逆生长”折射了南京老旧小区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发展历程。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年间,南京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700个,建筑面积4649万平方米,房屋16254幢,受益居民62.7万户。
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南京市坚持以“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各方支持、多元筹资、功能优先、建管并重”为基本原则,居民参与更主动、改造内容更综合、长效管理更持久。其间,打造了一批精品项目,如玄武区红山路190号休闲健身广场,建邺区爱达花园文化长廊,秦淮区四方新村保障房项目,鼓楼区宁海路核心片区民国风情,栖霞区金尧山庄的适老宜居特色,雨花台区普德村立体停车库建设,都在改造的过程中为便民利民做出了具体的举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为切实解决老旧小区垂直出行难题,加装电梯成为回应民生诉求的重要答卷。2016年,南京出台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实施办法,针对加装电梯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从加装条件、资金补贴、安装程序上予以全力支持。近年来,通过广泛收集民意,细致梳理问题,不断完善政策,形成了“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的南京加装电梯模式。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市已累计加装电梯1316部,成果居全国前列。
岗虹苑小区改造后
全面提升小区综合治理水平 物业管理覆盖面增长近2倍
在应对疫情、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等实践中贡献物业力量;12345小区诉求工单持续下降,居民满意度明显提升;2021年入选“住建部”首批美好家园试点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把物业管理融入基层治理作为全局工作重点,以行业党建、示范创建、“五心服务”、劳动竞赛、“最美物业人”等工作为抓手,有效推动为民办实事落地见效。十年来,南京市各类物业管理项目从2012年的2300多个,到2022年已经超过6600个,物业管理覆盖面增长近2倍。
在工作推进中,全域推进党建引领小区综合治理成为创新亮点,市区1+12物业行业党委以“三同步”(企业备案同步建党组织、员工入职同步注册志愿者、行业信用评价同步党建考评)抓党组织建设。全市物业行业成立党组织324个、党员2367名;建立志愿者队伍192个、志愿者6609名,实现行业党组织从零星成立到市域规模成片广覆盖。
针对老旧小区管理短板,充分发挥“红色物业”兜底作用,组建公办物业服务企业50家,服务业主28万户,创建省市两级党建示范点91个,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协调化解矛盾、建设美好家园中的领导作用。全市2300个老旧小区(零散片区)实现基本管理全覆盖,涉及房屋面积540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超59万户,专业化、区街公益物业企业管理占比超过85%;居民满意度达85%以上。
为全面提升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能力,切实打通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通过深入开展群众诉求排查整治,推广关口前移、接诉即办机制,精准定位小区、开展排查整治,集中诉求矛盾上门服务、一线指导,小区综合治理类12345诉求工单持续下降;通过开展全行业劳动竞赛、“五心服务”、“最美物业人”示范项目评比等一系列评先创优活动,全市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升,逐渐形成了 “正向激励、负面清单”的监管格局;通过推广建立物业企业信用手册制度,常态化开展双随机检查和信用征集工作,建立“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机制,有效提升行业整体面貌。
砥砺奋进十年路,矢志笃行再出发。“十四五”期间,南京市将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600万平方米,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发放租赁补贴25万户(人),发展人才安居住房12万套。在新的征程上,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各项房产工作重点难点,践行“两在两同”建新功,“五促五做”见实效,让住房保障惠及更多的家庭和个人,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居梦、宜居梦的新期待,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