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500万辆!车多而有序,苏州有硬招

2022年10月16日 14:06:34 | 来源:苏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截至10月15日17:00,苏州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达5000456辆),居全省第一,汽车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四。

  一座服务人口达1600万的城市,通过高效有序的交通系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着繁华而不拥堵、匆忙而不急切的美好体验,充满着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组数据,也折射出苏州城市交通运行体系的高效性,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经济发展的活跃度,成全了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智慧+基建

  交通运行体系“高效智能”

  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等多家单位共同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报告将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交通健康指数” 均值作为健康、亚健康临界值,得出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榜,数据显示:苏州交通健康指数在汽车保有量超过400万的8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统计显示,苏州市区汽车保有量达2138745辆,县市汽车保有量2786951辆,各板块的汽车保有量也趋于动态平衡,密度均衡。特别是随着市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板块之间的交通联动更为畅达。

  车多,却畅通有序,还得益于苏州一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面大力引导“绿色出行”。

  近年来,苏州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取得突破,从根本上保障了市民的交通出行。据统计,苏州高速公路里程达620公里,列全省首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742.3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38.36公里/百平方公里。重大项目全面开花,建成常嘉高速公路、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312苏州西段改扩建工程。长三角第一批6条省际断头路中,4条已正式通车。

  如今,又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正全力加速推进中——金鸡湖隧道工程力争今年年底主线建成通车,未来将有效分流现代大道、金鸡湖大道的交通流量;独墅湖南隧道计划年内竣工,将有效缓解独墅湖第一通道的交通压力;南湖路快速路东延工程正抓紧建设,将与中环西线、中环东线、中环北线等快速路共同构建苏州快速骨架路网......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苏州地铁发展也如火如荼。目前,苏州共有5条地铁线路运营,4条地铁线路在建,运营里程达到210公里,在建里程161公里,车站数量169座。未来8号线开通后将与3号线形成“组合环”,苏州将会迈入地铁“环线时代”。

  越来越多的苏城老百姓也爱上了公共交通出行,数据显示,苏州地铁日均客流已达到120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50%,已经变成公共交通出行的“主力军”。

  同时,苏州还持续推动“公交优先”战略,全市共有城乡公交线路1164条、车辆10335辆,较2012年底分别增长了25.02%、19.42%。

  市区(含吴江)共有公交线路628条,其中430条线路与154座轨道车站衔接。154个站点中,出入口100米内有公交站的轨道站有144个,占比93.5%,公交、轨交“两网融合”,真正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苏州市崇道小学校老师朱晓宇说,自从今年学校门口的通学公交开通运营后,不仅车流量变少了,学生进校也更加安全。

  自2017年起,苏州交通、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结合市民出行需求,缓解学校周边交通拥堵,以“一校一案”的方式试点推出定制公交。截至2021年底,苏州共在市区范围内开通各类校园定制公交专线54条,服务范围覆盖7所幼儿园、23所小学、28所中学和4所高职院校,日均服务学生近4.5万人次,累计服务学生超过2600万人次。

  智慧交通赋能,为苏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装上最强大脑。

  在苏州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TOCC),可以看到全市交通通行情况,512TB视频存量,4200万条卫星定位数据,这是TOCC平均每天产生的数据量。

  利用TOCC数据平台,可以统计分析苏州交通路网运行情况,涉及交通量、车速、拥挤度、客货车占比情况、收费站及进出省界通道的车流量、G204流量等。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相关部门便可对反复观测到的拥挤路段,有针对性地加大巡查力度,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以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出行体验。

  如今,苏州的智能交通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获得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举办权,建成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示范项目库。建成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一体化扁平化的调度管理模式。建成苏州交通政务数据资源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成效显著。

  疏堵结合

  城市治理“精而有序”

  治堵,既要为“大动脉”活血,又要为“毛细血管”通络,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

  苏州的机动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230多万增至目前的超500万,10年翻了一番。

  除了城市框架和城市道路的不断拓宽和完善,如何在“治堵保畅”上谋办法、见成效,苏州下足了“绣花功夫”。解剖好苏州古城这只“麻雀”,十分必要。

  苏州古城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道路格局大多延续了古代的街巷尺度和造景安排,路网结构中支路、小路、街巷占比高。古城不但承担了内部交通需求,还要承担大量的过境交通需求。

  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调研时强调,要跳出“古城拥堵是古城街巷格局问题”“古城拥堵是单纯交通问题”等认识误区,加强系统谋划,既研究“畅行”也研究“慢行”,更大力度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目前,苏州古城区道路总里程131.1公里,古城路网中主干道仅有人民路、干将路,支小路、街巷占比高达75.1%,区内党政机关、三甲医院、中小学校、热门景区集聚,整体交通压力大。

  群众的“表情包”就是工作的“风向标”!

  今年9月初,苏州公安交警部门发布了《关于姑苏区古城内部分区域、路段拟实施单向交通组织的征求意见稿》,对部分区域道路实行单向微循环交通组织的方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在充分听取了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公安交警部门完善优化了单向微循环方案,从9月起,启动了“一校一策”、机动车单向组织微循环等治堵措施。

  在首批实行全天单向通行的吉庆街,道路设置了单向同行指引线、黄色网格线、儿童友好步道等特色交通引导设施。

  新苏师范小学总务副主任沈志康介绍,学校学生约1300人,家长接送车辆300多辆。实行单向同行措施后,接送车辆可以直接在学校东侧即停即走,由护学志愿者快速接送学生,交通更加畅通了。

  近期,苏州古城新增或调整20条单行线,打造6个微循环区域,创新布设分散式停车泊位2163个,同时会同城管等部门大力推动电子停车收费改造、差异停车收费和停车错时共享,缓解古城停车矛盾。

  根据测算,实施单行后,片区通行效率早晚高峰提升约25%,平峰提升约10%。

  苏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秩序大队副大队长仲从遥介绍,单向通行实行以来,不仅区内中小学校、热门景区、三甲医院交通高峰时的拥堵得到纾解,随着停车泊位的增加,也有效缓解了居民的停车需求。

  目前,苏州正致力于打造“畅通友好”“安全友好”“通车友好”“儿童友好”“公交友好”的古城交通。最终,通过古城区单行、重点区域促畅、停车精准供给、绿色公交匹配、古城总量控制、慢性友好交通等六大综合治理,实现古城交通静稳,市民慢性出行安全度、友好度、舒适度进一步提升。

  “古城的地理空间是有限的,也就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绝招’,需要在有限的改造空间里不断地拓展治理和服务的空间,实现动态平衡。苏州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背后,折射出了苏州在城市管理上的‘前瞻性’和‘灵活性’。”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建洪表示。

  同样,黄建洪所说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也反映在苏州道路的各个“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中。

  据苏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为建设友好交通环境,苏州统筹数字交通和智能网联产业发展,通过“雁阵式”智慧交通信号优化系统,对全市7200余个路口开展信号精细化配时,重点路口平均设置10套以上信号配时方案,确保信号配时匹配交通流动态变化。

  同时,大力推进绿波带设置,全市共设置827条绿波带,涉及路口3062个,绿波覆盖率达41.20%,主干道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广“合乘”“可变”“潮汐”等车道级组织管理手段,优化道路资源时空配置,新增 “可变”“潮汐”车道86条,有效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创新+人才

  苏州智造动能满满

  实际上,从全国范围看,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的城市,都是高能级城市。黄建洪说,“从这个角度看,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00万,充分说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高,迈上了新台阶。”

  苏州,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涉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等 11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国内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十年跨过3万亿、4万亿两个台阶,2021年达4.2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1.33万亿元,年均增长4.8%,规模稳居全国前三。2021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5%,位居全省第一。

  不断向上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向“优”、不断向高端迈进,持续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

  在苏州,你可以乘坐无人驾驶小巴上下班,也可以吃到无人移动送餐车送来的美食,还可以呼叫无人驾驶出租车日常出行......这座创新之城拥有全国最多、覆盖车型最完整的无人驾驶场景。

  目前,苏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排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全市从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直接相关企业超200家,直接产值超250亿元。

  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正在加快步伐。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长三角转化中心落户苏州;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创成省内首个、全国唯一由民营企业牵头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建成54家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还获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

  没错,越来越多的人与这座城双向奔赴。“人到苏州必有为”人才工作品牌加快打造,“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州”的口碑,又有了新注脚。

  (来源:看苏州)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