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跟随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对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开展走访时发现,今年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普遍都种上了大豆、水稻等农作物;而往年,需验收结束才开展种植。“这两年的耕地质量确实变好了,与其等待,不如抢种一季粮食,多一些收成。”临江新区普明村党总支书记施卫国如是说。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耕地质量是巩固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和基础条件。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按照“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绿肥种植、轮作休耕、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实现了化肥减量增效,有效提升了海门区耕地土壤的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近五年的15.22g/kg提升至现在的17.45g/kg,耕地质量等级也从5.54级提升至现在的5.13级,耕地质量逐年上升,为良田“粮”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示范建设
打造全域推进“模板”
金秋十月,位于常乐镇麒北村鑫之海农场的稻田一片金黄,一阵风吹过,沉甸甸的谷穗迎风摇曳。经区作栽部门的田间调研及对比分析,今年,鑫之海农场的水稻产量有望突破650公斤,高于去年的平均产量。这里的水稻为何长势如此之好?鑫之海农场负责人张勇笑眯眯地告诉记者,答案就藏在泥土里。
鑫之海农场依托麒北村2020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而成立,总面积300余亩。张勇介绍,当时他拿到手的土地虽然经过了机械化平整,但土砾大小并不均匀,土壤的营养成分也不明确。为了帮助鑫之海农场提升耕地质量,同年,区农业农村局将区耕地质量提升及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设在了这里。
两年来,鑫之海农场在区土肥站的指导下,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其中第一年投入了50吨含微量元素的有机肥,第二年投入了60吨含微量元素的有机肥;将稻、麦秸秆粉碎后全量耕翻还田;开展了机械施肥、缓释肥、中微量元素等肥效试验;根据采土检测结果,制定了氮磷钾肥使用方案。“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农场的化肥总使用量比常规施肥减少了5%,耕地质量提升了0.5个等级。”区土肥站农艺师黄顾林说。
目前,像鑫之海农场这样的耕地质量提升及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海门一共有3个,分别设立在大田作物和设施栽培基地。这些示范点通过开展土壤培肥、科学施肥措施,改善了农田基本条件,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地力,提升了产能,为全域开展耕地质量提升提供了“模板”。
有机肥推广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10月12日,位于临江新区的南通禾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忙碌不已,工人们正驾驶机械将经过发酵的有机肥陆续运送至包装车间。“现在向我们订购有机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了。”南通禾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经理顾佳宇告诉记者,公司有机肥料年产能2万吨,其中有一半提供给海门市场,供给量提高了3成。
提升耕地质量,有机肥不可或缺。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将有机肥作为基肥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推广应用,并积极鼓励新型合作农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施用有机肥。区土肥站农艺师黄顾林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依托高标准农田而兴起,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耕地普遍采取了复垦、平整措施,部分耕作层尚未稳定成形,土壤肥力不高,在优化耕作措施的同时,需要加强后续培肥,加速生土熟化,增施有机肥无疑是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与普通化肥相比,有机肥含有较高的有机质,能够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用量。”黄顾林说。
自2021年起,区农业农村局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强化了平整区域耕地质量监测和土壤改良,并首次大规模施用了商品有机肥,累计施用面积达1.65万亩,每亩施用量超500公斤,进一步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肥料试验
完善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标体系
10月14日,记者在悦来镇保民村的四情监测点内看到,里面种植的水稻与一般的水稻有所不同,放眼望去,这里的水稻被划分成了4个区域,不同区域水稻有高有低,颜色有深有浅,这是为何呢?原来,这里是区农业农村局落实的水稻化肥利用率试验区,4个区域实际是4个不同处理方式,虽然水稻品种相同,但是化肥施用方案不同,分别为全肥、无氮、无磷、无钾四种。“等试验结果出来以后,我们就能了解水稻种植中氮磷钾肥的利用率,根据这个利用率,可以调整水稻作物的肥料使用量,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法。”区土肥站高级农艺师徐军说。
今年,区农业农村局计划实施10个主要农作物肥效试验,通过试验完善科学施肥指标体系,确保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化学氮肥利用率平均达40%以上,全区化肥使用总量较2020年削减1%以上。
(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