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人民日报刊文《协同治理 守护大美湿地》,点赞盐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自然湿地修复。
核心阅读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近年来,多地多部门科学开展湿地修复,持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保护好“地球之肾”,发挥好湿地的生态作用。
完善制度建设
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
呦呦麋鹿鸣,白鹭引伴来;袅袅黄海风,滩涂极目红。10月中旬,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境内的黄海湿地深处秋色绚烂。
这里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有江苏盐城湿地珍禽、江苏大丰麋鹿两处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盐城大丰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自然湿地修复,对2万亩区域实施退渔还湿,在3200亩区域开展生境提升模式探索,多措并举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
经过持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日趋完善。湿地珍禽、麋鹿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有效保护和管理,目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140余种,珍稀鸟类的栖息数量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增加了数十倍,麋鹿总数突破7000头。
记者从江苏省林业局获悉: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省湿地保有量282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95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87万公顷。全省各地依法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并卓有成效,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全省已有国际重要湿地2处,省级重要湿地63处,已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75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8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1.9%。
据介绍,2017年1月,《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施行,并相继出台湿地名录管理、湿地征收占用、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湿地生态监测、小微湿地建设等制度或行业规范,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同时,江苏还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持续开展长江、太湖、洪泽湖、滨海等重要湿地修复治理,全省湿地生态质量逐步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当下正是水稻收获的季节
各地加速推进秋收进度确保颗粒归仓。10月22日,央视《中国新闻》栏目,聚焦盐城秋收工作,点赞盐城海水稻亩产量创新高。
金秋十月,丰收时节。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各主产区抓紧抢收,确保颗粒归仓。
在江苏盐城东台沿海经济开发区,当地盐碱地上种植的上万亩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其中耐盐品种“袁两优1000”喜获丰收,实地测产为亩产720斤,达到种植试验预期。
针对新收稻谷水分大的问题,当地提供清理、烘干、存储、加工等一条龙服务,保证稻谷颗粒归仓。
国网盐城东台市供电公司弶港供电所员工:为应对季节性雨季和降温做好准备,确保粮食秋收后及时烘干,及时回仓,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来源:盐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