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飞凤”引来“金凤凰” 湖湾孕育人才热土

2022年10月27日 18:06:3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04年,无锡鸿山出土了一枚战国时期的玉“飞凤”,其秀逸之形、翔动之姿深受当地人喜爱,随后它成为无锡城市徽标。

  “飞凤”起舞之地——无锡高新区,如今正成为产业高地、创新源地、投资福地。正值而立的高新区,经济基础繁荣发达,产业体系高度完备。当满腹才情的“金凤凰”与惜才爱才的“玉飞凤”激情碰撞,作为无锡这颗太湖明珠上的高光亮点,围绕“人才”这件事,秉持“高”和“新”的要义,高新区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人才创新高地,孕育出一片产业和人才琴瑟和鸣的热土。

  破解“成长烦恼”

  政策制度并举吸引“飞凤来吴”

  几个月前,无锡市委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后万亿时代”,无锡实现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大支撑”从何处来?答案是人才。

  林茂鸟归,近悦远来。无锡位于长三角腹地,面临着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的人才虹吸,需要更完备的人才政策和科研生态以增强竞争力,吸引尖端人才。

  早在2012年,彼时正站在成立二十周年的节点上的高新区,面临“从经济特区向科创新城转型”的全新命题,从“人才”破题解决“成长的烦恼”,高新区率先吹响实施海外领军人才回国创业计划的号角,给予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先支持,短短几年便汇聚了600多家重点人才企业,占全市1/3以上。比肩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一起入选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让无锡高新区声名鹊起。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科技领军人才重大创业项目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集聚了大批人才。伴随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2+X”地标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人才政策也在求新求变——2018年,“飞凤人才计划”正式发布,转变人才认定评价方式、加强人才工作市场力量、加大人才计划直接投入,完善对企事业单位、引才平台、人才中介、金融路演机构奖补激励,人才政策的“第一抓手”作用正在不断彰显,每年培育170余个区科技领军人才团队。

飞凤人才计划“1+X”人才政策体系

  从志同道合吸引人才,到做强事业留下人才。今天的高新区,全区人才总量29.4万人,占全区常驻人口近半比例,高层次人才5.6万人。领军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遍布各行各业,每类人才都能在“飞凤人才计划”这本“宝典”中获得相应的扶持。

  化整为零,高新区施行“一行业、一产业人才政策”“一重点人才一专项支持”,先后发布了现代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3个产才融合文件,在关键链条环节人才支持力度上达国内领先,当年就吸引百余家国内代表企业和人才落户。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在全区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高新区将迭代升级‘飞凤人才计划’政策,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帮助人才解决安居、就医、子女教育等问题,加强尖端人才吸引力;同时扩充人才总量,力争到2024年全区人才总量突破33万人。”

  成就“高分秘笈”

  人才链产业链“链链相连” 

  在今年“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现场签约的“烯”望之水项目负责人舒友菊博士介绍,“之所以落户高新区,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产品研究与江南大学学科匹配,便于投产;二是上下游产业链在高新区有配套。”

  人才、产业,这两个关键词同样吸引了5年前来到无锡高新区的李大明。2017年,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李大明看中当地完备而发达的配套产业链,落户高新区创立了卓品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同一栋楼里,楼上有芯片设计公司,楼下有电气研发部门,周边还围绕着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真可谓‘上下楼’牵着‘上下游’。” 一年从“零”起步,两年业绩翻番,四年销售过亿——李大明的“创业线”直线上扬。 

2021年5月27日,2021年度第一批飞凤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授牌

  从优惠条件吸引人才到人才反哺产业爆发增长,高新区总结出一套“龙头企业+创新项目+人才团队”专属引才秘笈。

  阿斯利康、先导智能、华润微电子等“链主”在自主开展技术革新、布局产业新赛道的征程上,不断吸引海内外人才和项目,黎微明、张海涛、周德敬、李大明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纷纷涌现。十年来,国资、外资、民营龙头企业组建的不同生态圈交互叠加,1500多个领军人才及团队在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上竞相奔跑,大咖“势能”加持引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1件跃升至129.7件,物联网产业集聚科技企业1400家以上,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全球领先,产值占全国1/9……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形成产业新高地,人才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存储芯片、航天发动机等多个领域填补技术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微导纳米成功填补了我国在集成电路制造前道生产线的国产设备该项半导体设备上的空白……人才的“爆发力”推动着产业高原上隆起一座座高峰。

  今年,高新区国家级人才入选数实现重大突破,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围答辩数创近年新高。在5月发布的“高新区科创企业行动计划”中提出,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低于30亿元企业扶持资金,累计培育科创上市企业30家,新增上市后备企业300家,以增强科创产业实力。

  打造“超级连接器”

  融合政企学研寻找最大“公约数”

  7月盛夏时节,走进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二期,20万平方米的工地已进入桩基施工收尾阶段,未来的这里将成为当地重要的科创载体。

  科创载体作为企业培育土壤,往往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程度。如何加速培育优质科创载体,这对当地孵化载体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出了考验。“一期原先设计规划留学人员创业园,功能更倾向办公,但还将根据实验室、生产基地等需求对空间进行二次特殊设计,”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负责人表示,二期采用弹性空间设计,设计之初就满足生产、研发、办公、生活配套等需求,虽然成本高但是载体可拓展,这就给今后科创企业5至10年的升级迭代留了空间……正是如此精准选择细分领域赛道的科创空间需求,使得科创空间更垂直和聚焦。

  除了空间赋能外,政策赋能、产业赋能在科创载体的更新迭代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在长远的发展上,产城融合是园区努力的方向之一。目前,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内引入了省食药监药械审批中心、特殊食品创新中心等审核检测平台,并结合当地江南大学的食品工程科目优势,共同提升园区的项目孵化器功能。用从“房东模式”到“合作伙伴”的科产城人融合的区域发展理念进行科创载体的软环境建设,可以在政府、企业、市场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从占地5.45平方公里的偏僻郊区、农田阡陌,成长为220平方公里的经济大区,坐拥孵化总面积突破24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14家,成为科创生态“样板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矩阵不断强大,这些孵化器充分满足了高成长性企业对于发展空间、资本运作、管理培训、国际合作的个性化需求,起到了企业与政府、市场、资本间“超级连接器”的作用。

  除了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包括无锡(国家)软件园、物联网国际创新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园等在内的16个重点园区,以及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含拟培育)、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机构和检测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和重点孵化载体,作为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一城、 五组团、多点”发展格局中的“多点”,“16+x”是推动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城”,甫一诞生,太湖湾科创城就被寄托了未来发展的诸多希冀。破题开篇,这座新城被定位为八个字——“湖湾明珠,科创名都”,个中深意不言而喻:把科创城打造成新兴产业策源地、科教资源集聚地和科创生态样板地。

谋划建设太湖湾科创城

  一年多时间,一座新城加速崛起,“小”城之中蕴含大能量。在总面积仅24平方公里的太湖湾科创城里,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端人才持续汇集、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科创城已形成物联网、集成电路、生命科技和高端软件等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达80%以上。按照太湖湾科创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科创城将从园区模式向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按照现代化、国际化标准,科学划定产业园区、科创载体、城市功能、居住区域,让科创城真正成为各类人才的生活向往之地、创业首选之地。太湖湾科创城全力在太湖湾科创带这一全市战略中打好“头阵”,成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窗口,从而促使高新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更加明确且坚定。

  征途“星辰大海”

  宜居宜业实现与人才“双向奔赴”

  发达二线城市如何参与未来人才竞争?“各地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元宇宙、区块链等很多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仍处于探索阶段,要想在这些产业上领先一步,亟需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力量的投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表示。

  高新区始终相信投资青年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政府做媒,与北大、西交大未来技术学院合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年均引进高校毕业生8000人。“撮合”40多家企业与300多高校共同建立高新区大学生实习基地,30多家企业在高校设立特色奖学金,连续15年与清华大学合作,262名清华博士提供科技攻关、项目论证服务。2022年创新实施的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基地成为全国集成电路设计青年人才的“摇篮”,不仅是高新区解决人才引育堵点的生动探索,也成为无锡市引进优秀大学生的创新探索,通过实训活动关注高新区、融入高新区,选择留下来与高新区携手并肩、共同成长的学员已超过八成。在不久的将来,青年人才实训学院继续扩大规模,陆续涵盖“6+2+X”地标性产业。

2022年集成电路青年人才实训班

  高新区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市场化措施推动人才国际交流合作。从2018年设立第一个德国海外人才工作站,无锡高新区努力延伸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至今高新区已拥有美、加、英等国家的40多个海外“合伙人”。2020年以来,依托“太湖杯”国际精英创业挑战赛等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在“以赛选才、以赛引才”上先试先行,广泛征集发动海内外4000多个项目参赛,160个人才项目落地,让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青年人才在这里享受薪酬补贴、租购房补贴、青年驿站等“一揽子”政策,高新区正在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无锡兴华衡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红外半导体芯片制造、红外光电探测产品研制生产的企业。在来无锡“安家”之前,兴华衡辉曾考察过不少目标城市。除了高新区半导体产业扶植政策优、配套好等“硬指标”,兴华衡辉总经理牟宏山提到了一个最为打动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高新区招商人员的专业和高效,“他们对产业发展有深度了解,知道半导体研发和生产企业需要什么,对于我们企业提出的要求都能够有效率地推进,这让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回望来时路,实现与人才的“双向奔赴”,高新区为他们提供了安身安心的优质生态。十年前,高新区出台“创业保姆”实施办法,不少“保姆”成为了今日企业管理层的中流砥柱。今天重整旗装,开展“人才服务提升年”活动,提出了“百人助千企”计划,扶持100多名企业人才专员,为人才在创业指导、安居购房、子女教育、健康疗养等全生命周期提升品质。

  进入新发展阶段,“科产城人”全面融合渐入佳境。高新区提出了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的总体目标,全面打造有温度、高品质的“科创之城”。行走在太湖湾科创城中,人才交流活动精彩纷呈。从“才聚高新·智汇新吴”系列活动、人才茶话会,到“飞凤人才”路演、产业人才高峰论坛、人才徒步大会、青年联谊会等活动遍地开花,20多年以来,“飞凤人才”品牌也在不断被擦亮。

  (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 / 徐恺言;部分素材来源:人民网、无锡新传媒网、无锡高新区人才办)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