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不到,海门“饿了么”外卖小哥汪招收就早早来到位于解放路的站点,检查防疫物资、全屋消毒、查看前一天订单……就在不久前,他荣获了“海门区劳动模范”称号。问及获评“劳模”的感受,他微笑着表示:“保持平常心。”
今年47岁的汪招收是安徽人,他做外卖员已经四年了。
同事眼中的“海门活地图”
同事们经常说,汪师父就是海门片区的“活地图”,不管在哪儿迷路了,只要和汪招收视频,他看一眼就知道怎么走。“徒弟”小张说,刚入职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跑单经常找不到地方,超时更是家常便饭,好在师父很耐心,手把手地教。对新来的同事,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认识路,随时和我视频。”有时候,他甚至在凌晨两点接到同事问路的视频电话。
其实刚刚进入外卖行业时,汪招收也经常面临订单超时问题,为了提高送餐效率,他利用休息时间,在海门城区来回穿梭熟悉路线。短短一个月时间,汪招收就从外卖新手成为月入过万的“头部玩家”。说起自己快速逆袭的秘诀,他说,送外卖有不少窍门,最重要的就是对路线熟悉。站点附近的取餐点和餐馆的分布、5公里内所有小区的位置、哪些小区不给进、哪个送餐地点可以抄近道、哪个路口的红绿灯等待时间较长……这些都深深刻在了脑子里,根本用不上导航。
作为站内的老员工,汪招收经常会收到带新组员的任务。“每次带新组员跑线路的时候,我都会带他跑两次,一次是按照导航走,一次是按照我多年来摸索出来的快捷路线走。这样可以帮助新同事更快熟悉地形。”汪招收介绍,有些时候送货慢,导航要占一半原因,外卖员处于移动状态,位置随时在变,有一些地方信号不好,优化路线对外卖员来说事半功倍。
顾客眼中的“热心肠骑手”
待人诚恳、古道热肠,是汪招收最大的优点。除了为同事解决日常遇到的难题,每天提醒骑手注意安全防范也是他必做的事情。对于安全问题,他认为,虽然要尽快为用户送达,但是一定要保证安全行驶,不能一味赶时间,尤其不能违反交通规则。从业以来,汪招收在送餐过程中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逆行,坚持走在“红线”以内,目前已安全行驶19万公里,累计安全送达6.5万单。
汪招收不仅热心帮助同事,还热心公益,做好事不留名。去年夏天,在一次送餐途中,汪招收看到一名老太太倒地不起,全身抽搐,汪招收赶紧上前查看,并迅速拨打了120,直到交警过来后,他才放心地离开。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有时候会遇到顾客要求帮忙带一瓶水或者一包烟等等,我一般都会应下来。”汪招收说,有几次送完餐遇到叫不到车的市民,问能不能带他一段路,他每次都帮忙捎上,对方总会客气地要给汪招收发红包,而他也总是拒绝,说:“顺路的事,怎么能要红包呢。”
提及外卖员常常遇到的差评,汪招收无奈地说,天气越恶劣,外卖单子越多,有时候进电梯,没有信号看不到消息,遇到不理解的客人,送得晚了,难免有埋怨。“前段时间,因为疫情防控,外卖不允许送进小区,只能放在门房口,对方又一直联系不上,我只好拍照后发给他,结果对方给了差评,理由是没有送到顾客手里。”汪招收说。好在平台在高峰期时对送达时间的规定相对宽容,遇到顾客差评会与外卖员核实,如果是恶意差评,后台会及时取消,这些都令汪招收等骑手感到温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汪招收作为外卖骑手,面对疫情,毫不退缩,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为用户采购生活必需品,用实际行动为城市摆渡,传递中国温度,并因此荣获了2020年阿里巴巴“战疫情”特别贡献奖勋章。
家人眼中的“超级英雄”
每日上午9点开始接单,一直送到晚上10点,遇到加班得送到凌晨3点。每日配送几十单,日骑行180多公里,周而复始。“说实话,一点不轻松。”汪招收介绍说,尤其是跑夜班,迎着冷风骑着车在空荡荡的大街,走过无人的小巷,进入寂静的小区,爬黑乎乎的楼梯,可能会被狗追,被猫叫声吓到,但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城市带去一丝便捷,觉得很自豪。
“每天晚上回家前真的特别累,但回到家看见妻子留的灯和家中热乎乎的饭菜,就不累了。”汪招收笑着说。汪招收的妻子告诉记者,不管丈夫回来多晚,她总会为他留灯,让他吃上一口热乎饭。吃着热乎乎的面条,汪招收笑着说:“每个行业都不容易,为了自己的家庭,我得坚持下去,趁着现在体力还行,多跑多赚钱。今年儿子24岁,也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希望可以给儿子做个好榜样。”提及未来,汪招收的愿望是家人健康、快乐,能尽快还清贷款,等以后不送外卖了带妻子出去旅游。
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快,生活的便捷渐渐依托在这些“万能”的外卖App和外卖小哥身上。他们就像这个城市生活的加速器,风雨无阻地奔走在各个角落,微小却重要。走进他们的生活时会发现,辛苦是真的,不如意也有,但他们大多乐观,并享受着这份职业。
(来源: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