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波折!端木银熙培育的“南繁种”喜迎收获

2022年11月01日 09:31:11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4月跋涉1000多公里,历尽艰辛来到苏州的1万多份育种材料,终于收获啦!10月31日,从常熟农科所传来好消息,由中国育种专家端木银熙培育的“南繁种”,在经历了整理归类、播种、人工移栽后,进入批量收获期,11月23日将继续去海南进行下一季的加代育种!  

  1000公斤育种材料

  喜迎收获啦!

  昨天上午9点,在常熟农科所的试验田中,金灿灿的稻穗随风起舞,稻香四溢,一辆小型收割机正在小心翼翼地进行收割。  

  从高处往下看,350亩试验田被划分成一个个小方块,排列整齐,赏心悦目。每一个小方块都撒下了不同编号的水稻育种材料,一亩田被分为50多个小区,这也造成了收割的难度。

  “和种粮大户的农田收割不一样,我们不能大片大片收割,只能一块一块按照顺序,不然很容易弄混。”端木银熙站在金色的稻田中,进行观察挑选。

  “看下饱满度、光泽度……”,端木银熙说,“这几株稻穗均匀、饱满、结实率高、稻谷表面绒毛少,所以我们挑选了一些出来。”他那双苍老的手,像抚摸孩子一样轻柔地掠过稻穗。  

  据了解,这批水稻育种材料自10月20日起开始陆续收获,现在进入了收获高峰期。

  “目前,80%的选种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只需要五至六天,就可以全部收获!”端木银熙介绍,收获下来的种子,还要对它们的性状、生育期、米质、营养成分等进行鉴定,挑选出优质的材料后,11月23日左右,去海南进行下一季的加代育种!

  端木银熙告诉记者,这片水稻田的收获,可谓历经了艰险。  

  “今年的天气不比往常,8月持续高温,10月初又受寒潮影响,水稻育种经历了史上少有的考验。”

  这批水稻,从种子开始长成半人多高的稻杆,一路披荆斩棘,“但经历的这些困难也成为了天然的鉴定机会,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都是精兵强将,有利于选育出适应性好、抗倒伏、耐低温的优良品种。”端木银熙说。

  跋涉1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

  南繁种有“故事”

  培育一个水稻品种,要8到10年的努力,杂交品种时间还要更久。这批种子材料最早在海南育种基地进行培育。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端木银熙带领团队,于1995年在海南建立了育种基地。这样,由于气候的原因,一年可以种两次水稻。通过“南繁加代育种”,节约1到2年的培育时间,同时增加产量和水稻的抗病性。  

  在从海南到苏州的过程中,因为疫情,这批种子经历了千难万险。

  先是遭遇台风的侵袭,即便后来是虚惊一场;再是在水稻抽穗扬花的2月,遭遇了低温,当时温度较往年低7-8度;再后来,正当这批种子要被打包装车,发往苏州时,因为疫情,海南基地附近出现了阳性人员,所有密接人员被隔离——其中包括和南繁团队在同一基地工作的盐城市农科技术人员,其余人员每天进行核酸检测。

  4月14日,常熟市农科所南繁团队开始托运种子材料。当时苏州疫情形势复杂,物流公司拒绝苏州方向的业务,无奈之下团队只好把所有材料先寄到无锡,再转运回常熟。  

  从三亚到无锡,2300多公里一路顺畅。没想到4月22日上午,苏州行程码突然上“星”。

  4月22日12时51分,常熟市农科所所长陆燕在朋友圈发出紧急求助。经过多方辗转和媒体的帮助,联系到了无锡一家公司,可以运输这批种子材料,“护种”车辆绿色通道被打开。4月23日,这批种子材料顺利运抵常熟农科所。

  “虽然很辛苦,但是我承担的责任很重大”,端木银熙感慨地说,“我要尽己所能,让咱们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  

  另外还有一个好消息。端木银熙团队历经12年育成的杂交粳稻新品种“常优粳10号”,在盐城市盐都(稻麦)推广示范基地实产验收。经专家组现场测产,“常优粳10号”平均亩产达981.4公斤,系历年来全省杂交水稻产量最高的一次。

  据介绍,该品种具有熟色好、耐高温、抗倒伏、病虫害轻发、结实率高、适应性好等特点,符合优质大米标准,是常熟农科所选育的首个适宜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种植的三系杂交中粳稻品种,去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今年在省内外8个大市28个县(市、区)33个点布点试种。

  “常优粳10号的高产,也为我们进一步培育好南繁种增强了信心。”端木银熙高兴地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