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粮安重任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 为“勇挑大梁”贡献盐城力量

2022年11月07日 10:24:53 | 来源:盐城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当前,盐城各地各部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本报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学报告 走基层 看行动’大型主题采访行动”,今起推出第一组系列报道,以一域服务全局,坚决扛起粮食保供、能源保障、生态保护的使命担当,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盐城行动

  140亿斤!扛起“中国饭碗”盐城担当

  盐阜大地,秋收秋种正酣。

  从10月中旬全市水稻陆续开镰收割,至11月6日收获进度已达63.1%,小麦播种进度达47.2%。业内人士普遍预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全市上下有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多重挑战,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好成绩,大豆油料扩种明显,加上眼前秋粮丰收形势大好,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连续8年超140亿斤,保持全省第一。

  作为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盐城是全省和全国的农业大市、产粮大市。近年来,盐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全国0.18%的土地、0.61%的耕地,生产约占全国1%的粮食、1%的猪肉、2%的水产品、2%的蔬菜和3%的蛋类,为“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作出积极贡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盐城“市之大事”。盐城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城一方面严格红线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38.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含复种)1166.8万亩,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另一方面,念好“划、建、管、养、用”五字诀,全面推动“农田变良田”,打造“吨粮田、生态田、连片田、智慧田、致富田”,建成高标准农田850万亩。同时,探索联耕联种,以“小田变大田”改革引导村集体将连片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全市土地流转率达63%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盐城充分发挥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全国食用菌菌需物资集散地、中国蟹苗之乡的作用,明确发展定位,找准主攻方向,着力加强种业基地生产、企业市场竞争、科技创新和市场监管等“四个能力”建设,做大做优繁制种基地,保障良种有效供给。种业要振兴,关键靠创新。盐城建成5个省部级研发平台,联合万建民、张洪程、吴明珠等院士工作站,打造产学研、农科教、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把农业“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2021年,全市农作物繁制种面积79.89万亩,总产量32万吨,占全省一半,其中杂交稻制种面积16.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80%,蟹苗长江大眼幼体产量占全国80%以上。

  农业科技和装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在盐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上升到69.9%,建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3个,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树立大食物观,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让百姓餐桌更丰富。盐城建成600万亩优质稻、600万亩专用小麦、500万亩次优质果蔬、170万亩海淡水养殖、750万头生猪养殖和超2亿羽的肉蛋禽养殖等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蔬菜园艺、蚕桑、水产品产量均居长三角地区前列。

  种地有赚头,粮食有保障。盐城做好“一亩三分地”文章,落实“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措施,促进农业降本、农民增收。大力培育农业新型主体,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完善从“田头到餐桌”全产业链,做优“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深耕“生鲜电商+”“中央厨房+”和乡村旅游等新模式,让农民从农业提质增效中充分受益。如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保持9%以上。

  11月4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盐城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厅长杨时云表示,盐城建设农业强市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希望以厅市共建为契机,继续发挥体量优势、生态优势和改革优势,加快农业强市建设,为农业强省建设探索实践路径和经验。

  如今,盐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11.6亿元,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盐城有底气也有责任,为农业强省建设探索实践路径,扛起“中国饭碗”盐城担当。

  既要稻谷满仓,也要“诗和远方”。盐城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最新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坚决扛起稳粮保供政治责任,聚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生态食品大超市、乡村休闲大花园,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现场新闻

  “良田+良种” 共绘好“丰”景

  金秋时节,田间繁忙。

  在阜宁县左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1200亩农用田正在被集中归拢改造成高标准良田。数台大型机械并排平整土地,原先一堆堆地碎、路陡的地块被来回平整了三五遍。按照坡改平、旱改水、瘦改肥和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要求,当地高标准推进耕地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建设,让小田变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集约经营水平。

  “改造以后,净增耕地面积约86亩,小麦亩产量预计增至1000斤左右,水稻在1200斤左右。小麦水稻的产值将增加约17%,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可增加7万元。”村党总支书记陈呈跟记者既算经济账又算综合账,“项目实施后,将彻底改变群众多年来收种难的问题,还能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达到富小农、壮主体、稳粮食的多重目标。”

  像左杨村这样的高标准农田,阜宁县今年计划建设14.55万亩。作为农业生产大县,阜宁坚持把建设优质良田作为提高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推广“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模式,让每一块耕地都成为“聚宝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则是农业的“芯片”,它们是“两藏”战略的两个要害。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实,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走进盐都区农科所育种基地,放眼望去,破土而出的麦苗正迎风摆动,连成一片嫩绿。党支部书记、副所长郭红走在麦田里,仔细查看一行一行的麦苗,“这块地里,我们按行播种不同世代育种材料,从F0代到F8代。”

  “小麦育种需‘十年磨剑’,一个新品种从育种到进入大面积生产往往要经历10多年的‘大浪淘沙’。”郭红解释说,“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参加各级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培育出一个优良品种只有万分之一成功率。”

  万分之一的成功率,加上漫长、枯燥、艰苦,一坐十年的“冷板凳”,没有吓退这群使命在肩的育种人。他们还在海南、云南建起南繁基地,每年像候鸟一样不断奔波在盐城与两个基地之间。这个小小的县级农科所,四代育种人薪火相传,已经深耕稻麦品种选育48年。

  “冷板凳”一朝焐热,很快迎来接连丰收期。“我们已经自主育成‘盐粳’‘盐麦’‘盐糯’系列稻麦新品种30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7个。”郭红告诉记者,今年6月初,省、市两级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盐城对“盐麦1号”示范点进行现场实收实测,实际亩产最高达1363.6斤,创盐城春小麦亩产新高。

  截至目前,盐都区农科所以“盐粳15号”“盐麦1号”为代表的18个品种,已分别许可转让给多家省内知名种业企业,“盐”字号系列品种累计在省内外推广面积超亿亩,为大国粮仓的稳固贡献出盐城力量。

  专家点评

  整装擂鼓奋进新征程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 徐志刚: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盐城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聚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盐城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奋起争先、丰产丰收的喜人景象,应予充分肯定,值得为此点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盐城市坚持党政同责,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高质量发展粮食生产。一是站位高,谋得深。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的目标定位,彰显一个传统产粮大市在新时代的政治担当,同时也十分切合盐城的市情农情。从全国来看,像盐城这样粮食年产量达140亿斤规模的地级市寥寥无几,东部沿海地区盐城更是唯一。对照“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求,盐城的生猪、禽蛋、蔬菜、水产等10多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江苏首位,粮食稳产保供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二是靶心准,抓得实。高度聚焦耕地和种子两大要害。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全面推动“农田变良田”,加快打造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生态田、连片田、智慧田、致富田”,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优势,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研究制定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三是活力足,改得稳。围绕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率先试点探索并稳妥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引导村集体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连片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创新尝试,已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期盼盐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多贡献。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