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光盘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科技应用、宣传教育等多个环节着力,舌尖上的浪费得到有效遏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移风易俗也非朝夕之功,零零散散的餐饮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从媒体调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商务宴请,数量上讲究“点双不点单”,品类上讲究凉菜、热菜、汤羹、主食一应俱全,可酒过三巡,总要剩下不少;二是喜宴丧宴,包桌套餐动辄16道菜,8人或10人基本吃不完,而鲜有客人选择打包,浪费数量巨大;三是家人朋友聚餐时,大多选择把荤菜吃完,素菜剩下似乎也不心疼,拎着打包盒又嫌麻烦。
尽管情形各异,但归结起来,都是节俭意识的不足、脸面文化的作祟。在“面子爱好者”的认知里,自己能否获得尊重、待人礼数是否周全,似乎都要和桌上的阵仗挂钩。可时至今日,以“吃”的维度来评判一个人的逻辑早就过时。相反,少点花活儿,简约节制、物尽其用,才更能彰显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说到底,一个人的分量,朋友间的情义,客户间的合作,不会以吃喝来定义和维系。不论是做东的,还是被请的,都有节约意识,特别是客人主动表态“差不多了”,服务员送客时主动提出打包服务,都有助于大家放下面子。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多年来,为何相关部门始终跟舌尖上的浪费“较劲”?一粥一饭看似是个人的小事,实则也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算起来,中国人挥别粮票还不到30年。如今虽说吃穿不愁,但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粮食供给的“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更何况,今天的世界,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新冠疫情高位运行、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农业投入成本上升等问题相互交织,个别西方国家还在“趁火打劫”,操控粮食市场,导致世界粮价持续走高。所谓的世界供应链,在国际政治面前终究是脆弱的。一手增产,一手节约,我们才能确保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稳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盘。
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还要从战略上看。浪费粮食,不仅辜负了劳动,也于无形中加剧着风险。目前,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至360亿斤,如何进一步拉低这个数字,依然是个重要课题。除了个人放下面子,更重要的是外在力量的干预。一方面,应当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夯实餐饮服务经营者和餐饮外卖平台信息公开和提示的责任,鼓励其与消费者高效沟通;另一方面,当罚则罚,但更多时候,罚不如奖,不妨鼓励餐厅、商场等对主动“光盘”的顾客提供积分、打折、停车券等优惠,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助推消费者的节约选择。
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每个人浪费一点,加起来就令人触目惊心;每个人节约一点,加起来就让人多点吃得饱的安心。养成“光盘”好习惯,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的体现,也是应尽的公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