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由宜兴市锡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创排的锡剧《回家》登陆紫金文化艺术节。聚焦民宿经济这一彰显宜兴文旅融合成果的“名片”,《回家》以一对民宿老板的破镜重圆为主线、不同人群在此交汇的喜怒哀乐为辅线,勾勒出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蓬勃图景,描摹出“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的喜人画卷,也折射了新时代百姓生活方式、人生观念的变化。
拥有《双推磨》《珍珠塔》
等经典代表作的传统锡剧,
为何要讲述关于民宿的故事?
“这部剧是为庆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创排的,一开始我们就想到,要透过文旅融合的视角折射宜兴的小康图景,巧的是,宜兴的民宿业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于是我们决定,就以小小一间民宿作为讲述宜兴故事的生动窗口。”宜兴市锡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团长姜明说。
把观照“小康”的管径不断收窄,最终落点于民宿,锡剧《回家》以物质与精神的双线发展,丰沛了“小康”的成色与质地。
“蝉噪声声闻犬吠,刀前花鸡咯咯飞……”
围绕民宿,讲什么?怎么讲?
《回家》全剧采用了“四折三楔子一尾声”的结构形式,主线围绕“下源小筑”民宿老板江上元与“上林别苑”民宿老板林小满从经历婚变到破镜重圆的情感逻辑展开,几位民宿客人在升学、婚姻家庭方面的苦辣酸甜作为支线与之交叉,合力讲述了生活与理想、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永恒矛盾。因忙于村中事务而忽略家庭的前村支书江上元,为求与前妻复合,决定“慢下来”,毗邻而居,也开起了民宿,并因两栋民宿之间的砖墙倒塌,而获得了帮助前妻渡过难关、进而重修旧好的机会。
姜明透露,剧中故事完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为创排这部《回家》,主创团队曾先后三次深入宜兴山乡采风,走访了五十多家民宿。
已有多部作品搬上舞台的“90后”编剧俞思含,是该剧“全青年创作阵容”的中坚力量。她表示,宜兴有一家名为“上元别院”的民宿,无论是民宿的风格设计与洋溢其间的生活态度,还是其老板娘钱红芬的亲身故事,都影响了锡剧《回家》的故事走向与思想旨归。
“钱老板是本地人,选择回乡开民宿,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她开的这间‘上元别院’很有意思,除提供食宿,还陈设着盆景和陶制品以供选售,如果客人感兴趣,店内还有现场体验紫砂制作的专门区域。走出上元别院的后门,一座茶山矗立着。采访那天恰逢雨后空气清新,鸟鸣蛙叫天籁阵阵,真是美妙极了。钱老板说,小到民宿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她先构思,再请专业团队设计的。”俞思含说。
一处具体的物理空间,成为人与自然相互守望、地域文化历史生动汇聚的场所。这启示编剧们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宜兴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元素。但《回家》最巧妙之处,还在于编织了不同身份、境遇也迥异的人们在这里的相遇相识相携,人生如逆旅,本是漂泊之驿站的民宿,被赋予了“家”的意义。
“人生在世总归是先涩后甜……”
“可是这甜也长久不了,要活出个鲜味来,那才算一辈子啊!”
剧中,考研成绩公布的当天,为了给住在民宿里备战考研的大学生李想鼓劲,江上元和林小满不约而同,各自烹煮了一锅腌笃鲜,俩人拿美食作喻,娓娓讲述人生哲理。小伙儿李想也被这淳朴乡情所感动——“纵然今日又落榜,不可辜负热心肠。”
这些“家”的故事,同样来自主创深入乡间采风后的真实感悟。“钱老板在她的民宿里邂逅了各种各样的客人,其中就包括闹矛盾的中年夫妻,‘考公’屡试不中、成绩公布时手抖不止的青年,这些都被我们写进了剧里。我还记得,说到感动处,钱老板眼眶红红,说这间民宿是由她自己的家改造成的,那么所有的客人就是她的家人。每天一大早,她就起床给早起的客人支起小灶:乌米饭、小馄饨、皮蛋粥、葱油拌面、烧竹鸡……都是宜兴的独有风味。晚上,民宿里偶有几个客人促膝谈心,她就会端来一盏当地酿制的杨梅酒……”这些细节,深深感动了俞思含。
因此,剧名里的“回家”,首先指民宿客人的宾至如归,以及夫妻心结的涣然冰释。同时,“回家”也隐喻着现代人对精神原乡的返归——借一间栖于山水之间的民宿,该剧呼唤人们放慢生活的脚步、珍惜身边的家人、感悟平凡的可贵。
“一盘棋下半天,人生小满是万全……”江上元感悟道。受到他的精神感染,客居多时的紫砂陶艺大师王延卿,也渐消心中对残缺作品的遗憾。
“小康不仅在物质,也在精神。最终,在民宿这一连接了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土地上,主与客都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与那一抹盈润心间的凡尘烟火香。”俞思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