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群八链”,镇江急需打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大军”

2022年11月21日 17:13:46 | 来源:今日镇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是主心骨,“才”聚产业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对于把产业强市作为“一号战略”的镇江来说,集聚一大批高素质产业人才,是实现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

  如何聚焦“四群八链”发展重点精准招引人才?怎样让产业人才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带着这样的问题,市政协从今年初开始,历时8个多月的时间,围绕“四群八链”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开展了“建设高素质产业大军,推进产业强市”主题调研,走进镇江规上企业、驻镇高校访实情,到上海、广东、浙江、苏州等地问经验,摸清了镇江产业人才的基本情况,找到了产业人才集聚方面的突出短板,为打造高素质“产业大军”提出了针对性意见。

资料图

  基础好:产业大军正在“向阳生长”

  近年来,镇江对产业人才的重视不断加码,产业人才的发展“实绩”令人欣喜。市委书记马明龙、市长徐曙海担任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搭建“1+2+3+N”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实施人才“镇兴”行动建设人才集聚福地的若干意见》,推出《“金山英才”计划》《大学生“聚镇”计划》《青年人才归雁计划》等针对各行业各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两年来,全市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463人,引进大专以上人才10.6万人,新增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

  福利满满,是在镇产业人才的“共同感受”。全市每年在产业人才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2021年,市、区两级投入人才专项资金5.35亿元,较2020年增长38.3%。 两年来,发放“人才贷”超5亿元,发放大学生创业补助近400万元,6800余名人才享受购房租房等各类补贴,累计金额达9000万元,有1620名人才享受协调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免费体检、免费游园等惠亲关怀服务,“人才码”线上服务超3万人次,人才服务专窗线下服务达8600余人次。

  近年来,镇江在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中排名跃升幅度大,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前50,2021年首次进入全省前6。截至2021年末,全市有高层次人才5.89万人,大专以上人才63.63万人。技能人才达57.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7%,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1100人(全省800人),位于全省前列。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2万余人,技工院校在校生1.15万人,全市技能人才储备数量长期保持稳定。全市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科研载体516个。全市“四群八链”规上企业1213家,用工数23.2万人,用工数比2019年增长17.3%。

  “应该说,我们在产业人才集聚上有亮点、有经验、有品牌,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产业人才集聚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此次调研的市政协经科委主任周德荣表示,做好产业人才集聚,镇江有着较好基础。

  有短板:“引留难题”亟待重视解决

  产业人才基础不错、长势较好,是调研组的一致观感。对标先进地区,对照产业需求,镇江“四群八链”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也是大家的一致感受:难点、痛点、堵点,一“点”都不少。

  产业吸纳能力较弱、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主体作用不强,是产业人才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突出“难点”。市场主体少、规模小,优质岗位提供不足,产业吸纳能力不强,这是镇江产业人才难以集聚的老问题。调研组成员、市政协经科委副主任解志勇报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6月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2389家,而同期扬州市3539家、常州市56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3337.5亿元,相当于常州的1/3、扬州的78.5%。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5家(经人力资源许可的服务机构,不含劳务外包机构),从业人员565人,远低于常州的206家、扬州的142家。2021年,镇江苏南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大学生的企业,开出的平均月工资约5300元,其中5000元以下的47%,低于苏南地区6687元的月平均工资和江苏大学毕业生7037元、江苏科技大学毕业生6987元的期望薪资,供需两端薪酬给付与期望差距较大。

  “校地联动”不紧密、“产教协同”不深入,是产业人才留用在产才融合中的突出“堵点”。据统计,近两年,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在横向合作项目资金中,与镇江的合作资金只有1.15亿元和0.37亿元,占两所高校横向合作总盘子的比重较低。在镇高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四群八链”匹配度不够高,特别是优势学科与我市产业匹配度不高,产业人才专业优势与企业岗位需求耦合度不够深,教育对产业的服务支撑不够强,这也是镇江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留镇就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配套设施不健全、“虹吸效应”压力大、社会氛围不浓厚,是产业人才成长在生态环境中的突出“痛点”。调研发现,目前,我市产业人才相对集聚的园区,其周边购物、娱乐、休闲、交友等适合年轻人的活动设施配套不足,人才在企业工作“离生产很近,离繁华太远”。问卷调查显示,64.7%的毕业生表示将去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66.2%的毕业生首选就业的方向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而面广量大的民企则是他们的不得已选择。

  向未来:“产才高地”还需合力铸就

  找准问题,是为了找到前行的路径。“此次调研,我们还创新设立专家咨询组,邀请多位省级专家参与其中,目的就是要真正让开出的‘方子’更符合镇江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周德荣表示,在调研报告的建言献策部分,特意邀请专家、委员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多轮面对面交流,确保建言务实管用。

  经过多次“切磋”,调研组提出了打造“蓄水池”扩容工程、“大市场”培育工程、“强主体”锻造工程、“双赋能”融合工程、“佳环境”服务工程等“五个工程”,列举了十条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归结到一条,就是凝聚合力,真正把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资源合二为一,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招引产业人才、加大校地合作、浓厚社会氛围,着力构建一支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塔尖、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塔身、以高素质产业工人为塔基的“金字塔”型产业大军队伍,推进产业强市,推动镇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让这些凝聚智慧的建议变成决策参考,市政协即将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建设高素质产业大军,推进产业强市”这一议题开展专题协商,邀请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商议政,形成行动计划,快速落地实施,让镇江的“产业大军”早日形成规模效应,为镇江产业强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筋动力。

  据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吴杨介绍,今年以来,市政协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社会治理的难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协商活动,本次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也将是市政协全年协商工作的“重头戏”,协商成果值得期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