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

2022年11月22日 12:19:4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当余华、苏童、西川这些文坛大家相聚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一座充满文化氛围的小岛上读书,又是怎样的体验?在全民阅读持续深入的背景下,为更好满足大众对美好阅读场景的向往之心,今日头条APP与江苏卫视联合出品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大众在知识的沉淀中收获感悟和成长。

  节目不仅在风景迷人的海南分界洲岛打造了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书屋,还邀请到余华、苏童、西川等文坛老友相聚于此,陪伴观众开启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一个读书类节目,评判它成功与否,就是你看完之后,是否有去翻开几本书读一读的冲动。”近日,《我在岛屿读书》制片人颜小可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这档节目,我们最想传达的就是多去看看书。读书是一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美好的事。”

  开启“文坛老友记”

  《我在岛屿读书》是余华的首部外景纪实类节目,也是苏童、西川等文学大家首次以常驻嘉宾的身份出现在电视节目之中,后续节目中还汇聚了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肖全等一众文化大家作为飞行嘉宾。实际上,凑齐这样一套当今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文坛大家阵容”殊为不易。

  “像余华老师,前前后后婉拒了好几次。但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一遍遍地跟余华老师交流沟通,这是一个聊读书、聊读书的感受、分享读书心得的节目。”颜小可透露,正是基于这样的节目底色,才让余华等文坛大家接受了邀请。

  在飞行嘉宾的选择上,节目组充分尊重余华、苏童、西川等人的意愿,会去请教他们,有意识地找一些他们彼此熟悉的人,让谈话能够自然而然地展开。并且也会结合当期节目的主题,去寻找专业领域的嘉宾。“比如后面有一期是聊诗歌,飞行嘉宾是诗人欧阳江河;还有一期聊儿童文学,飞行嘉宾是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再有一期是聊文学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来的嘉宾是摄影师肖全。”颜小可介绍,当这些“最爱读书”也“最会读书”的人陪伴观众开启令人向往的读书之旅时,节目的精神养分之丰厚、心灵回甘之持久,可想而知。

  坚持生活流叙事

  “分界书屋”满足了人们对“诗和远方”最美好的想象——迎面朝大海,开卷品书香,最惬意的生活不过如此。而这也是《我在岛屿读书》中选择“走”出户外,走到分界洲岛这样一个自然环境的阅读场景之中的原因所在。在节目组看来,岛屿的生活和景色,与阅读这件事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概念与效果的叠加。

  整季节目,“书屋主理人”们将在海风徐徐、海浪声声的环境里,以打理书屋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开展书籍讨论会、书本读演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节目模式上,《我在岛屿读书》不设固定环节,而是追求在自然流淌的生活氛围中聊读书、聊创作、聊人生。“书屋主理人”们不仅会邀请居民们参与阅读之旅,感受书籍的魅力,还将读取全国各地的观众们寄来的信件,连接更多人心中的文学宇宙。

  《我在岛屿读书》最大的创新之处是不设固定环节、不设任务挑战,确保了节目自然流露的风格。颜小可表示,一方面是基于对嘉宾们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因为在前期与嘉宾共创时就明确了去综艺化、无表演环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基于节目组想要制作一档纯粹的读书类节目的初衷。“这群文学大家本身就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他们的语言才是最有魅力的地方。让他们去做一些任务挑战,一来不是他们擅长的,二来也会偏离主题。”

  事实上,有趣的灵魂相遇,总能发生许多趣事。首期节目里,西川便闹出一个“乌龙”——他拾起沈从文的一本书,先是煞有介事道“慌慌张张,不必生活”,念完后又纳闷似觉不妥。此时身旁的苏童早已忍不住大笑,说书名是《生活不必慌慌张张》。

  极致追求细节

  这样一档文化属性极强的节目,给制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岛屿读书》中,涉及众多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并透过作品对作家及其所处年代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我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系统梳理。凡此种种,无不考验着制作团队的阅读积累。

  据悉,在前期筹备过程中,节目组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让自己首先变成了半个书迷,也试图成为电视导演中阅读量相对较大的一群人,从而对节目内容有更精准的把握。

  “有一次苏童老师谈到《我与地坛》这个作品时,里面有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母亲在地坛公园里喊儿子的shen ying’,我们当时字幕打的是‘声音’,后期核对的时候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可是我们最终还是要求后期团队去读了一遍《我与地坛》,才发现这里不是‘声音’而是‘身影’。”在颜小可看来,《我在岛屿读书》的受众不仅有传统的电视观众和网络用户,更会集中吸引一群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组合拼凑,要对展开的每个主题既专又精,极致地追求细节。不然是没有办法面对真正喜欢书、真正读过他们作品的读者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