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中国茶事:闲情逸致与烟火气息并存

2022年12月02日 14:08:3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江苏的雨花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茶,上古时已有,曾名“荼”、“茗”、“诧”等,起初是一味中药,自唐朝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之后,才有了统一的名字,并作为饮品流行开来。

唐朝:“荡昏寐,饮之以茶”

元 钱选《卢仝烹茶图》(局部)

  唐朝人吃茶,开始是煮茶法,就是将茶末放入盐水里“煮之百沸”,还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葱、姜、枣、薄荷、橘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剂;后来被陆羽改成煎茶法,精简为“煎之三沸”,降低口感的苦涩,只保留盐一味调味剂,使茶的真香得以纯洁。不过,对陆羽这种改法,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茶性寒,从健康角度来说,保留盐不及保留姜。

  唐朝主要生产的是便于运输、储存的饼茶,其工艺据《茶经》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从“蒸之”、“捣之”这两步来看,当时使用的是蒸青法。煎茶的程序也是非常繁琐和难以拿捏的,需要用到多种茶具,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含茶笼子、银火箸、茶碾子、茶罗子、调达子、盐台、茶则、茶盒等,是唐僖宗李儇的供奉珍品。

  对于茶器的选择,陆羽将越窑列为第一,“越瓷青而茶色绿”,认为青翠的釉色能表现出茶汤之美。

  唐朝人注重品茶过程,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卢仝则曾通过“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描述他在吃茶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宋朝:“桐阴闲话芝芙梦,第一销魂是斗茶”

宋 刘松年《碾茶图》

  与唐朝人的“重口味”不同,宋朝人追求“甘香重滑”

  他们所生产的团茶,在唐朝工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榨茶研茶两个步骤,为的是去掉茶的苦涩,再掺入米粉、薯蓣、楮芽等富含淀粉之物增加甘滑的口感当时流行点茶这样的烹饮法,流程也很繁杂,但不添加任何调味剂。

  对宋朝人来说,光口感好不行,还得有视觉体验。

  点茶时,盏面要泛起大量白色沫饽,保留时间要长,宋徽宗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可在顷刻之间,“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类似卡布奇诺表面那层奶泡。为反衬白色乳花之美,宋徽宗、蔡襄都觉得建窑黑釉兔毫盏这样的茶器与其最配。

  此外还要给茶事注入有趣的灵魂。

  且不说宋朝人喝个茶,“啜英咀华”、“碎玉锵金”、“盛世清尚”这样的优美词汇张口就来;还要给茶具取姓、授官,分别是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十二先生;更会进行斗茶这样的游戏,比拼茶色(贵白)与鲜白乳花浮盏的持久性。

  宋朝人更看重点茶过程中的仪式感与社交功能,当时的著名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平时喜欢点茶逗乐,“桐阴闲话芝芙梦,第一销魂是斗茶”。

明朝:“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

明 文徵明《品茶图》(局部)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团茶,“唯采芽茶进贡”,散茶由此兴起。

  从味道上来说,明朝人喝茶时,虽不像唐朝人加入调味剂,也不像宋朝人通过增添淀粉类食材增加口感,但随着炒青茶、烘青茶的发展,会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等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熏制,完成后再将干花筛除。这样的茶,既有茶叶的爽口浓醇之味,又兼具鲜花的芬芳馥郁之气。

  泡茶时首选紫砂壶,因其古朴风雅、得幽野之趣;品茶时倾向于选择白瓷,“注茶则清白可爱”。此外茶器以小为贵,讲究细品慢啜,“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用较小的酒盏代替茶瓯、茶盏,真正意义上的茶杯由此诞生。

  明朝人更讲究饮茶空间,他们会精心建构自己的茶寮,或独烹独啜,或邀友烹啜。文徵明曾在《品茶图》中,展示自己与友人在茶舍品茗清谈,环境是林茂松清、堂舍轩敞、几榻明净。

  随着散茶的兴起与发酵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民饮茶的普及,并形成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各种可供消费者挑选的品种。茶可闲情逸致,曰“琴棋书画诗酒茶”;亦可烟火气息,曰“柴米油盐酱醋茶”,早已成为国饮。“以茶待客”、“茶马互市”、“丝绸之路上最经久不衰的商品”……茶是中国名片之一。对中国人来说,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饮品的范畴,而沉淀为一种文化。

  我苏特稿 文/茗奵 参考:《中国茶文化系列》、李双秀《从历史视角下探析茶文化的政治功能》、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徐睿瑶等《释宋代的“分茶”和“点茶”——兼释“茶”与“汤”》、尧水根《中国制茶方法的演变及其“食药饮”关系的探讨》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