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良好生态,既是“民生福祉”又成“绿色动力”

2022年12月09日 14:04:52 |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水色潋滟的滆湖,51万平方米“水下森林”,水草摇曳,美不胜收;昔日长江边的化工厂,经过关停腾退后容颜大变,为江岸增添了片片新绿;2506种生物物种在美丽龙城生息繁衍,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协奏曲……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为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筑牢了生态基底,增添了绿色动力。

  生态中轴:系统治理汇合力

  滨湖污水处理厂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随着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的推进,该区域污水处理短板将得到有效弥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不断优化“两湖”创新区的生态基底,打造长三角“生态样板”,将持续推进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入湖排污口溯源排查、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涉磷企业排查整治等工作,为产业腾空间、为环境扩容量,推动“两湖”生态环境治理向“打主动仗”转变。

  今年以来,围绕大力推进“532”发展战略,我市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源头治理”为抓手,以“美丽常州、生态中轴”建设为主线,全力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今年全市排定了184个生态中轴年度重点项目(工作),包括污染防治攻坚、“两湖”生态优化、绿色发展转型、生态绿城深化、生态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年度计划投资90.5亿元。截至11月底,184个项目(工作),已完成146个,完成投资83.5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2.3%。

  生态创建:绿色明珠满龙城

溧阳市天目湖镇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表彰名单,溧阳市天目湖镇获得“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既有群山枕水、碧波荡漾的自然禀赋,又坚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可持续发展,天目湖镇摸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生态创新之路,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

  以这一大奖为代表,近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硕果累累:溧阳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和天宁区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48个乡镇(街道)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43个行政村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96个行政村获得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称号。

  与此同时,我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也在省内位列第一方阵。目前,市级绿色学校已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已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85所、国家级绿色学校8所、国际生态学校8所。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广泛深入推进,一方面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打造出了一颗颗璀璨的“绿色明珠”,让城镇、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修复:处处皆绿人人享

长荡湖水八卦

  今年9月,持续推进3年的金坛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在试点工程推进中,金坛区围绕“一山(茅山)一水(长荡湖)”两大生态基底,突出修山扩林、控污治河、增容保湖三项重点,共部署了8大工程、16个重点项目。随着各工程、项目的完工,一幅“山青、水绿、林茂、田沃、湖美、草盛、民乐”的生态画卷在金坛城乡徐徐铺展。

  近年来,我市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水平。尤其是通过多年建设,“生态绿城”已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为城乡持续增强生态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产品”的目标,共推进实施1426个重点项目,累计实现增核7.72万亩、扩绿12.65万亩、连网1240公里。生态绿城项目建设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和碳汇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一批优质生态产品,让“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幸福宜居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全市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初见成效。在建成溧阳市天目湖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示范项目等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的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今年按照“分步谋划,分批试点”原则,组织编制完成了《常州市湿地净化型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为全市生态安全筑牢防护网。

  生物多样性:鸟飞鱼跃绘和谐

长荡湖黑天鹅

  今年“5·22”生物多样性日,一条好消息传来:一种能较好反映我市水生态改善情况的敏感性指示生物——沙蚕,在全市自然水体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沙蚕是太湖流域洪泛平原亿万年来的“原住民”,但自2005年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沙蚕在我市仅出现在长江和太湖水域。直至近3年,随着我市水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运河水系及滆湖水体中才逐渐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碧水潺潺,鱼翔浅底;青山含翠,百鸟齐飞。近年来,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良好。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太湖流域监测发现,底栖动物从“十二五”时期的280余种增长到“十三五”时期的300余种,螺、蚌、虾、蟹及蜻蜓等“清水型”指示生物种类及检出频次均有所增加,表明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正持续好转。在长江常州段,通过坚决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生物多样性状况也得到有效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达到“良好”等级。

  为更好服务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我市对太湖、滆湖、天目湖、长荡湖等重点水域的水质,每半年开展一次生物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同时,我市生态环境部门还于今年启动“鸟类AI智能监测及评价”项目,为提升本地区鸟类的多样性奠定技术基础。(朱雅萍 高瑾 闵晓兵)

  (来源:常州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