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扬州市第七届“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暨大运河文化艺术节闭幕展演活动在扬州曲艺园举行。“13个形式多样、充满时代气息与生活味道的展演作品,都是我市文艺爱好者自己创作、表演的,集中展示了群众文艺创作成果。”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处长苗芹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举办七年来,直接参与的群众逾10万人次,群众文化发展态势从解决群众的“文化温饱”,向文化引领高质量精神生活转变。
一年一主题,群众创作群众演
扬州是文化大市,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为主旨的“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举办七年来,各类活动不断推出,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不断涌现。
社区艺术节创设之初,就确定了全方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向,每年一个主题,由群众创作群众演,讲述群众身边事。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高荣介绍,往届主题包含“我们的艺术 我们的小康”“我和我的祖国”“时代的歌声 奋进的旋律”等。
本届社区艺术节主题为“奋斗新时代 幸福满扬州”,设置了舞蹈大赛、器乐(古筝)大赛、卡拉OK大赛、曲艺大赛、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少儿专场比赛等六大类比赛,为爱好文艺的群众提供展示的舞台。
“舞蹈表现了渔民从清晨外出打渔到晚间满载而归的辛勤劳作,展现了渔村的乡村振兴发展。”群舞《北湖渔情》表演者强璐璐说。方言韵白《喜庆二十大 共圆中国梦》表演者赵庆奎介绍,该节目用方言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讲述百姓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每年的作品从题材来看,既有讴歌时代的宏大主题,又有冒着热气的生活小事,有情、有义、有温度,各县(市、区)选送的作品各具地域特色。”高荣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创作基于不同行业、生活经历,更为鲜活。
专业指导+借力借智,培养群文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责任部门,各级文化馆肩负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艺术指导的职能。
通过七届社区艺术节的培育与打造,如今扬州拥有乐队、合唱团、广场舞队等数百支群众文艺团队,他们活跃在舞台上,人人能发光、个个是主角。
“对于群众文艺团队,我们会提供排练场地,派驻专业老师进行艺术指导,提供展示、交流舞台。”高荣说,不止于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列入江苏省“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者将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对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项目,根据创排投入,给予6万元-8万元经费扶持。
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单纯依靠文化馆现有专业人员显然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因此,在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的同时,各文化馆与第三方合作,借助社会力量发现、培养人才,实现资源融合。
邗江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杨旭东介绍,邗江是中国曲艺之乡,该馆选择合作的第三方,是专门从事少儿曲艺培训的俊贤少儿说唱艺术团。
“我们是先普及,然后在普及过程中,找到一些好的苗子和素材,进一步培养和挖掘。”杨旭东说,普及分为两大块:馆内专业老师进校园,为社团上课;在馆内开展公益课,邀请专业院团老师定期授课。“对于发现的好苗子,除专业学习外,我们还会提供大赛平台,进行重点培养。”
从唱唱、跳跳、笑笑到进入艺术殿堂
七届社区艺术节,对群众文化的繁荣究竟有多大推动力,群众文化未来怎样发展?宝应县文化馆馆长潘明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群众文化其实主要就做两件事——文化惠民、文化引领。”
文化惠民,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文化引领,即筑根培魂,通过文化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
“过去我们所讲的群众文化,是满足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就是唱唱、跳跳、笑笑。但现在不再是解决‘文化温饱’问题,而是让文化上一个台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配套。”
潘明智说,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全民艺术普及,把大众对审美的标准提高到艺术行列,从玩乐休闲进入艺术殿堂。同时,通过艺术作品让大家体会到标准的艺术是什么,或者说像样的艺术是什么,让群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这实际也是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融合。
这几年,宝应县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狠下功夫,县淮剧团每年演出100多场,20多个业余社团常年在全县各地演出;来自于水灵灵的生活、代表着地方文化符号的河蚌舞、跑马阵、莲湘舞,上百支艺术队伍常年活跃在城乡大地,受众广泛。
“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需要我们在文化阵地上提高标准、文化服务上提高质态,用高层次的文化产品进行引领,做好文化供给,使文化产品更丰富、更高端。”潘明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