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江苏省东海县的田间地头,麦苗长势喜人,给冬日的田野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平明镇老庄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忙碌着运送稻谷烘干——烘干后进仓——再卖到大米加工厂,加工后销往山东、天津、苏南等地。
一派丰收之后的繁忙景象。
资料图片:东海粮食长势喜人。东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粮食生产连续19年实现丰产丰收
在今年遭遇夏季持续高温和秋季冷空气的影响下,东海县仍然实现秋粮丰收。数据显示,全县收获水稻97万亩,总产达11.8亿斤,比去年增产3.3%。全年粮食总产突破25亿斤,比去年增产1.58亿斤。至此,粮食生产实现“19连增”。
实现粮食持续增产,东海县“12个亿斤粮乡”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东海县东部产粮大乡平明、浦南、房山、张湾、黄川、安锋、驼锋等7个乡镇就相继突破了年产亿斤粮大关,当时全国10个亿斤粮乡东海占7个。其中,平明镇为全国首个“亿斤粮乡”。进入本世纪以来,先后又有桃林、石榴、白塔埠、青湖、温泉、曲阳等6个乡镇跃入亿斤粮乡行列。至此,全县19个乡镇已有12个亿斤粮乡。
近10年来,这12个亿斤粮乡镇在106.39万亩耕地上,平均每年生产粮食近20亿斤,每年向国家和社会贡献粮食16亿斤以上。
多年来,东海历届县委县政府牢牢守住粮食面积和产量两条底线,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加大政策引领、资金投入力度,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先进行列。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东海县拥有“百库之县”之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兴水利,全面实施旱改水工程,形成了完善而高效的排灌系统,农业基础条件好,粮食生产旱涝保收。
为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东海县从早期的低产田改造、分片开发“丰产田”“吨粮田”到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量一步一个台阶。平明镇作为当年全国首个亿斤粮乡,今年粮食总产已突破了3.3亿斤,提高了3倍以上。
资料图片:东海粮食喜获丰收。东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出“增产不增收”怪圈
东海县农业生产历史上也有过“痛点”。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度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田积极性。
为走出这一怪圈,该县先后采取了保护价收购、加大补贴力度、推广优良品种、发展龙头企业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产业富农战略,想方设法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农业生产必须在充分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连云港市副市长、东海县委书记宋波说。
在“十三五”脱贫攻坚伟大进程中,东海县平均每年发放粮食生产政策性补贴3亿元、农业项目专项资金2.5亿元,扶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农村贫困人口30368户、84042人,2019年提前一年全部实现脱贫。
为了不减少粮田面积,该县制定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镇村开发荒山荒地发展设施果蔬种植,开发荒滩荒水发展水产养殖。曲阳镇利用原有鱼塘、低洼地建设千亩“渔光互补”项目,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新模式。
黄川镇素有“苏北米粮仓”之称,连续37年粮食产量保持亿斤以上。近年来,该镇为了提高水稻产出效益,大胆探索,将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改造成“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稻虾共作模式”。目前,已形成5000亩稻虾共养基地,每亩增收近3000元。
为了释放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激励农民择业增收,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东海县还积极走访种田能手,鼓励他们牵头承包农户的土地,在土地流转、贷款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县乡村三级靠前服务提供支持。
统计显示,12个亿斤粮乡镇,农户以每亩每年1200元租金租给大户种植,加上财政耕地保护补贴每亩120元,可每年每亩坐收1320元。农民进城到工厂打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年增收60000多元。种粮大户和农户之间实现了双赢。
平明镇年年丰家庭种植农场,共承包37户村民667亩农田。“今年水稻全部机插秧,平均亩产达1400斤,加上夏粮小麦,除去种植成本和每亩1200元土地租金,每亩纯收入在500元以上。”年轻的农场主刘明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镇像刘明明这样成规模的种粮大户先后涌现出30多家。
如今,东海县已打造成淮沭新河、蔷薇河、国道、省道沿线4条“家庭农场示范带”和优质高效绿色农业长廊。12个亿斤粮乡镇共发展家庭农场740家,承包23250户农户的流转土地达60万亩,流转比例达72.3%。
资料图片:东海粮食喜获丰收。东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向高质高效现代农业迈进
近年来,东海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品质、发展生态农业的重点工程来抓。今年,全县共投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5.084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达141万亩。
在石梁河镇刘金村去年实施的农田尾水处理与循环利用示范的基础上,今年,东海县又在房山镇实施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在安峰镇沟渠护坡采用植草砖和生物毯。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灌排系统逐步实现了生态化。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东海县积极推行农产品溯源化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目前,列入溯源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农户达5500户。在溯源化管理项目区内,已使用有机肥150多万吨,削减化肥387吨。
东海县还通过发放机械专项补贴资金等激励政策,加大农业机械化普及力度。今年,全县共发放购机补贴1.1亿元,发放机械作业补贴共4000万元。12个亿斤粮乡镇,从种、管、收到烘干,实现全程机械化,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下降近200元。截至目前,全县粮食收种机械化率达100%,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农业高产,品种是关键。东海县农业部门每年指导农户引进优良品种10个以上。同时,选择土壤好、农业设施完善的高产田块作为良种繁育基地,今年,繁育稻麦良种50000亩,县乡农技人员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在驼峰乡麦坡村,麦苗已覆盖田间,一望无际的麦田像是翠绿的地毯。“今年小麦面积仍然保持在118万亩,全面推广淮麦33、烟农19等优良品种,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管乾介绍说。
有了好“牌子”,才能卖出好价钱。东海县先后创建了“东海大米”“石梁河葡萄”“黄川草莓”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大米产业拥有24个无公害大米品牌、4个绿色稻米品牌,有机大米从每公斤16元卖到每公斤30多元。平明镇获批全省首批“味稻小镇”,该镇“晶谷子”牌大米荣获江苏省第四届“华西杯”江苏好大米品鉴推介会特等奖。目前,全县创建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65.4万亩,从事稻米加工企业达100多家。
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龙头企业随之应运而生。东海县已拥有市级以上规模农业龙头企业7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元。拥有外向型企业16家,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培育出“乡村小乔”等一批农村电商品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以获评全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县为契机,东海县深度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的一体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格局。先后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7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53个,国家级示范社5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个,为现代农业提供“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进程,继续推动农业产业品牌打造,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展望东海农业,东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单华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