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封碧瓦晓云闲,点点江豚没浪间。”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兴衰的指示生物,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长江镇江段自古以来就是江豚的优良栖息地。“母子豚”阖家欢、江豚群嬉戏捕鱼……近几年,“微笑天使”江豚频频在长江镇江段出现,其背后凝结了诸多守护者的付出。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王召根就是其中一员。
“不能让江豚‘重走’白鱀豚的老路”
为有效保护长江镇江段豚类资源及其栖息地,早在2002年,镇江就成立了全省首个豚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升级为省级,总面积57.3平方公里,这是江苏省最早建立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也是镇江市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地。
“2013年,我从校园走向社会,当时自己都没想到,以后的工作会和一种叫做长江江豚的动物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如今,守护江豚,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了我毕生的使命。”2013年9月,王召根入职保护区管理处,“参加工作之初,我既没有见过江豚,也不是很了解江豚,更不懂得自己每天巡护工作的意义所在。”王召根说,直到他被送到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去学习,听到了白鱀豚“淇淇”的故事。
“淇淇”是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2002年7月14日早上8时许,“淇淇”因为衰老在武汉孤独地离去。这是人类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后一头活的白鱀豚。
正是在这次学习期间,王召根认识了长江里仅存的鲸豚类动物——长江江豚,并且了解到江豚所面临的生存危机。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江豚仅剩1000余头,数量只有大熊猫的一半。他至今还记得,对于江豚的处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员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就好像把你家宝宝的床放到车来车往的马路中央”,王召根听了心都悬了起来,“我第一次意识到,长江真的病了。不能让江豚‘重走’白鱀豚的老路,从那时起,我对自己工作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镇江豚类保护区几十平方公里都是未经开发的,巡护时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巡护中遇到过马蜂追击,踩到过毒蛇,蚊虫叮咬更是常事。”王召根说,这些辛苦,都被他见到江豚时的幸福感抵消了。
王召根清楚地记得,2020年11月6日中午,保护区管理处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长江镇江段江豚科考,进行到下午快1点时,大家正准备抛锚吃饭,突然,王召根在保护区江面上看到了好多江豚,仔细一数,竟有十头之多,其中还有两对母子豚。那是王召根参加工作以来看到江豚最多的一次,他高兴坏了,赶紧举起相机拍下这珍贵的一幕。“照片上江豚露出水面时的笑脸,真如天使一般,那时,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说起那次经历,王召根至今还是很激动。
“如今的保护区,已经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镇江豚类保护区的独特性在于,和畅洲将长江分隔为左右两汊,右汊为主航道,左汊不通航,水面平缓较安静,是保护区核心保护水域。”指着地图,王召根向记者介绍,作为长江干流最下游的江豚保护区,镇江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江豚优良栖息地,也是连接镇江上下江段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重要生态走廊,对于维持长江下游江豚栖息地完整性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
保护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渔业资源、较少的人类干扰,为豚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稳定的栖息繁育场所。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也曾被过度开发,原本的江滩湿地被旅游设施和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侵占。
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对镇江豚类保护区提出了整改要求。王召根参与了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从整改到修复全过程,“当时任务重、时间紧、社会关注度高,从6月底开始整改到10月底整改完成,除了日常的巡护工作,还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推进问题整改上,几乎天天都在加班。”
那段时间,正值王召根的爷爷生病住院,母亲回老家照顾爷爷。妻子出差时,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儿子无人接送,就只能托付给了邻居。常常等他回家,儿子已经在邻居家睡着了。抱着儿子回家时,半睡半醒的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才来接我呀?”王召根听了既心酸又愧疚,但职责告诉他不能打“退堂鼓”。
王召根和同事们的付出终得回报——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的旅游设施全部被拆除,7000多亩江滩湿地全面退出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活动。江滩湿地环境大为改善,央视《新闻联播》两次报道,市民、网友纷纷点赞。
王召根说,保护区整改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减少人类干扰,用自然恢复为主的方式去开展生态修复。“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巡护时看到各种鸟类,悠然自得停留在江滩上休息。”整改后的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让野生鸟类有了合适的栖息环境。“如今的保护区,已经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这里除了有25头左右的江豚,还有100多种鸟类,70多种鱼类,每年都会迎来东方白鹳、鸿雁、小天鹅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王召根欣喜地说。
“留住‘天使微笑’,需要大家努力、形成合力”
保护江豚,并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保护,而是对整个长江的保护。江豚跃出水面,长江大保护的成果也跟着浮出水面。镇江豚类保护区成为江豚舒适的家园,既得益于“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的实施,保护了长江物种的多样性,也离不开镇江积极探索江豚保护长效机制,呵护好一方生态所作的努力。
今年,王召根和同事们在为一件“大喜事”而忙碌——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20岁“生日”。 20年来,支持保护区发展的队伍在不断壮大。镇江市长江江豚保护联盟、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组织、江豚保护志愿者等纷纷加入到保护江豚的队伍。“近十年来,镇江市各类江豚保护队伍共救助一大两小3头江豚。”王召根说,在工作中,他发现,仅仅靠保护区一个部门,很难完全保证江豚生存环境的安全。“我代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挨个联系市发改委、公安局、生态环境局等九家单位,在2021年11月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地方性长江江豚保护联盟——镇江市长江江豚保护联盟。今年11月,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等6家单位也加入进来,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经有16家。”联盟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在打击非法垂钓、江豚保护立法、生态环境监测、江豚保护建设项目、科普宣传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守护着长江镇江段的“微笑天使”。今年10月24日,镇江又与南京、马鞍山开展协同立法,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这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长江大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发动更多人参与其中。王召根说,在之前做整改工作时,就有很多经营者和承包户想不通。“要保护的江豚是在江中,跟我岸上的活动有什么关系?”这让他意识到,“除了保护长江、保护江豚的工作,还要多做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保护江豚的重要性,发动更多人参与其中。”为此,王召根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镇江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展览馆当起江豚科普宣讲志愿者,他也成为深受学生们喜爱的“江豚老师”。“ 做‘江豚老师’时,我自身对江豚的了解也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很多学习。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科研院所组织的讲座、网课、专业书籍等。”王召根说,未来江豚保护区会加快建设天空一体化智慧管理系统,不再全部依靠“铁脚板”了,“保护区也将启动建设‘江豚医院’,通过在夹江水域设置浮动网箱,以浮动平台接岸,配备救护设施设备和应急处置器材药品,为保护区及周边邻近水域长江江豚提供应急救护和治疗护理。”这也意味着自己要学习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术。
作为哺乳动物,雌性江豚一年只能孕育一次,一次通常只生一胎。数量少、繁殖慢,这决定了保护江豚绝非“一日之功”。王召根说,守护江豚之路,依然很漫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至关重要,留住‘天使微笑’,需要大家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保护好这些‘微笑天使’,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采访的最后,王召根说,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少留有时间陪伴家人,但他觉得,“作为父亲,送给儿子最好的一份礼物,就是为他和更多的孩子们留住这方美好的天地。”
(来源:一起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