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联系着千家万户,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今天(12月24日),记者从苏州市民政局获悉,由苏州市民政局、政法委、网信办、发改委、工信局等十部门共同制定《苏州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智慧城市和现代社区的发展要求,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及智能小区等服务。到2024年全市将基本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具有苏州特色并在国内领先的智慧社区建设新模式。
拓展智能体验 生活服务“一键抵达”
近日,苏州金阊街道中街路社区居民王阿姨在社区的“惠姑苏”便民服务驿站一体机上完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该驿站通过布设智能自助数字互动终端,实现了社区活动、民生地图、智慧菜篮、幸福助餐等惠民服务,以及水电维修、家电维修安装、居家清洁等生活服务“一键抵达”,累计接入各类服务事项123项,覆盖姑苏区8个街道、169个社区。
《苏州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强调,探索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推进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智慧化改造,形成24小时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多渠道服务体系。支持社区智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快社区报箱、快递柜等便民服务设施及场所改造提升。
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鼓励借助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定制化、智能化消费需求的无人值守便利店、智能冷冻柜、自助售卖机、社区团购等便民服务业态,拓展智能体验,推动智能技术和设施设备进社区、进门店,加强便民生活圈信息归集并接入“苏周到”。
科技加持 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问题
在苏州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独居老人钟老伯家,工作人员安装的一款智能水表,让老人感受到生活的便捷和安全。“如果在规定时间阈值内未出现用水量,终端后台会进行预警,相关人员就会及时关注处理,为高龄、独居老人居家生活安全增加一道智能保障。”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进一步强化智能物联网络建设,实现社区运行态势早发现、快处置,以苏州姑苏区为例,为全区60岁以上独居、孤寡老人家中安装“一键通”呼叫设备,在平江街道、金阊街道选取部分区域试点建设社区关怀、智能安防、建筑监测三大类,包括智能水表、燃气泄漏保护、烟雾报警、房屋倾斜沉降等13项2000余个物联设备,并将物联数据接入姑苏区城市运行联动指挥中心平台,实现自动预警、分发、跟踪和反馈。
《苏州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鼓励引导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加大对设施设备日常管理智能化的改造,通过加装传感器、红外线、AI摄像头等设备和大数据智能分析应用,提升设备智能维保、高空抛物监管、梯控安全监测、门禁系统布控、火灾自动报警、特殊人员管理等方面智慧便民力度,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问题。
老年人是完善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中的重点关爱对象。对此,《苏州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志愿服务等多方资源,构建社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同时拓展智慧康养应用场景,丰富养老服务种类,提升养老服务效率; 推进“社区+物业+养老”新模式, 打通物业、社区、老年人三方需求与服务信息,精准对接助餐、 助浴、助医等服务。
推动政务服务“指尖办”“网上办”
此外,《苏州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充分依托各级现有“一网统管”、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平台,因地制宜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社区基础信息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库、社区感知信息库等,做好社区治理、疫情防控、公共服务等各类数据向各级“城市驾驶舱”辅助决策平台汇集。
同时,优化统一协同的政务服务,通过系统集成、数据对接等方式,统一接入苏州市“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强化基层窗口综合服务能力,实现线上线下一口申报、数据共享、协同办理;推动就业、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未成年人保护等服务“指尖办” “网上办”“就近办”;围绕个人事项全领域服务,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市域一体化,做到全时在线,网上可办、好办。
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积极对接各级数字城市运营平台或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推进基层“互联网+党建”, 拓展居民自治路径,探索推进村(居)民委员会换届网上选民登记、民主协商、村(居)务公开等,拓展群众参与渠道。探索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的智慧社区治理新模式。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敏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