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年的十二月,是有些艰难的十二月。面对陡然上升的医疗压力,医护人员们拼搏在前,不轻言放弃。而工作之外,她们也要撑起自己的“小家”。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十六病区吕娟主任医师写下了这份手记,以一线医护人员的视角,记录了她和新冠“相遇”的时刻。
初次“相遇”
2022年12月13日,周二下午,护士长通知全科核酸一个阳,是昨天我收的一个患者,立即和同事穿好防护服进入房间,安抚患者。
抗疫三年,这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碰到了新冠。
周三,穿防护服的护士妹妹来给大家采核酸。很怕自己变阳,手上还有好多工作要做,万一感染了就麻烦了。还好目前全科只有一位患者阳性,几个出院后剩下的患者复核都阴,医生们都还很好。
周四,我上专家门诊看了十个患者,大家的防护措施看着比以前更全面一些,我也在看诊的时候努力抚慰患者紧张的情绪。下午和两个学生会面,听说昨天一起开会的小丹医生阳了,我暗自庆幸还好昨天开会完成了大部分工作。14:30核酸出来结果阴性,知道明天有资格上班我松了一口气,安排好的两台手术可以顺利进行了。
周五,为了给患者万全的保障,我戴着N95和外科二层口罩上手术台,完成一个子宫内膜癌和一个卵巢的手术。下班到家里,我自觉戴上了口罩。
阶段性“胜利”
周六,没想到“阳”来得这么快,从起床我就感觉特别不舒服,咽痛咽痒,头痛头晕,腰酸背痛,恶寒,说不清的难受。到了晚上,忽然想起测个体温吧,38.8度,症状齐全看来确实阳了。
周日,在时睡时醒中天亮了,测体温烧到了39.1度,全身无力到极点,无法起床也站不住,找出多年没用过的腰托和背背佳,靠它们撑住自己,看看能不能在家里完成些工作。吃了一粒退烧药,喝了些VC,蒙头睡了一觉。下午体温降到了38度,我终于感觉稍微舒服一点。
周一,全身轻松了好多,体温37.5度,嗓子哑有粘痰,咳嗽时几乎要窒息。老公甜爸和女儿小甜出现症状伴发热,女儿看我昨晚在发热就没喊我,自己吃了药。凌晨4:20醒来,欣喜的发现女儿自己换过衣服了,摸摸头不烫了,终于退烧了。
周二,又是新的一天,大家陆续起床,体温都是正常的,依然有咳嗽、咳痰、有些胸痛乏力、腰背酸痛,可是比起高烧,这已经不算什么了,咱们和新冠的相遇,算是初步胜利了吧!
今晚,会怎么样呢?……听说不少伙伴已经坚持返岗,期待我能快点好起来,我知道患者们还在等着我。
携手“攻坚”
返岗后的日子似乎比我想的更忙碌一些,为了让科室能正常运转,许多同事身体情况好一些后就立刻返回了工作岗位,有时还能隐约听到大家的咳嗽声。同组的小伙伴们始终相互鼓励,互相扶持在这样的时刻里显得格外重要。
我依旧每天孜孜不倦地穿梭在病区和门诊之间,面对患者我“十二万分”的小心,防护装备“全副武装”,保持一定的距离,尽力减少患者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就诊的风险。
尽管已经有一周了,我和家人的咳嗽咳痰症状还是很明显,每说上几句话就必须咳几下才能继续。科里的小伙伴们在忙碌的同时还经常互相打气,分享一些止咳妙招。有的同事心里还牵挂着孩子、长辈,难得有休息时候便要打上个电话问问情况。
为了满足发热门诊的需求,每个科室都组织人手前去支援。每每看见顶着夜色,在凛冽寒风中穿着防护服去发热门诊上夜班的同事们,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感动。
与新冠相遇的初步的胜利之后,可能是一段长时间的“攻坚战”,艰辛必然存在,但我们始终携手在路上。
后记:吕娟主任的这份手记,也是千百个妇幼人这段时间的缩影。从看着身边并肩作战的伙伴们“阳”了,到自己也不得不暂离岗位,每位医护心里都想着“希望我能迟一些‘阳’,希望我能早一点好”,因为除了自己的小家,医护们还有“大家”要守护。
其实,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他们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脆弱与恐惧,但工作赋予了他们神圣的使命,面对疾病他们拥有以命相搏的决心。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2023新年伊始,相信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
(《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