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丨何以江南?去南博看“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

2023年01月11日 10:21: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特稿  长江下游文明造就了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近日,“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2楼8号厅开幕。

  本次展览集合长江下游10家单位精心挑选的约250组(件)展品,通过4个部分,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化高峰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物证,以及当下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

石器时代,满天星斗

  众所周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实际上良渚文化涵盖整个长三角地区。

距今约1.1万年  溧水神仙洞陶片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藏

  这枚不起眼的陶片可是国宝,它出土于溧水神仙洞,已有约1.1万岁,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制品,这样的发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谓石破天惊,实证了中华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  狩猎纹陶罐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藏

  在这个狩猎纹陶罐上,刻有被狩获的野猪和奔跑中的小鹿图像,出土于兴化蒋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劳动、繁衍、生息,在安徽繁昌人字洞、南京汤山猿人洞、苏州三山岛等地都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聚集点。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不同地域的人群创造了多姿多态、风格突出的文化,良渚古城遗址是早期国家文明的标志性遗存。

东周至汉,融入华夏

春秋末期 吴王夫差剑  苏州博物馆藏

  此剑线条流畅,黝黑锃亮,寒气逼人;剑格铸兽面纹,嵌绿松石;剑首为实心圆盘形,饰八道同心圆纹;剑身有“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铭文。

西汉  鎏金铜犀牛与训犀俑、鎏金银铜象与训象俑  南京博物院藏

  鎏金铜犀牛与训犀俑、鎏金银铜象与训象俑,线条流畅、肌肉饱满、栩栩如生、十分灵动,出土于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刘非墓。研究表明,其中的犀牛为亚洲犀牛苏门答腊种,显示了这一时期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密切和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环太湖流域揭开了吴越文化繁荣的序章,长江下游文化地位不断提升。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文明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的繁荣以及秦汉时期文化的融合,长江文明以奔腾不息之势融入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

六朝时期,崭露头角

六朝  龙首柄铜熏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熏炉是中国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这件六朝龙首柄铜熏,柄上龙首栩栩如生,龙颈鳞片刻画细腻,炉身浑圆玲珑,铸有数个青铜小人,出土于苏州虎丘孙吴墓,有较强的南方地域特色。

六朝  青瓷莲花尊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青瓷莲花尊高脖、圆腹、圈足,尊盖形似僧帽;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有仰莲或覆莲、单瓣或复瓣;渗透着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1972年出土于南京江宁灵山南朝墓,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

  六朝时期,随着衣冠南渡,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纷纷涌向长江下游地区,以六朝都城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开始崭露头角。此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南移。

中唐以来,领跑千年

唐晚期至北宋早期  白釉褐彩瓷轿车  扬州博物馆藏

  牛驾二轮舆车,牛首饰璎珞;方舆厢,篷顶贴饰宝相花;前方左侧站立手扶牛角的驭者,右侧为一骑马佩箭服的侍官;车后有两扶辕侍从,轮侧各有一只小犬;车内端坐一女子,高髻簪花。这件唐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白釉褐彩瓷轿车,显示了当时贵妇出行的工具与排场。

明  金蝉玉叶  南京博物院藏

  一片晶莹剔透的玉叶衬托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蝉,寓意金枝玉叶,是明朝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使用了含金量高达95%的黄金和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采用了多种雕金琢玉工艺,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数百年来,相对稳定的环境使长江下游文明继长增高,金陵的王气,名士的风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江南地区在渔耕农作、城市交通贸易、雅致生活等诸多方面迎来了领跑千年的辉煌,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长江贡献”。

  自古以来,江南人文艺术荟萃,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创作成就斐然,昆曲、越剧、苏剧、沪剧、扬剧、凤阳花鼓等戏曲音乐百花齐放,以王羲之、吴门四家、元四家、扬州八怪等为代表的书画艺术意境悠远,琢玉、雕金、缂丝、紫砂制作、木版水印等工艺技术品类多样。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中国极具魅力、活力和影响力的经济盛地与文化高地。

  记者/茗奵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