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16.34公里,总投资147亿元,用时7年……近日,我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荣获“鲁班奖”。这一凝聚了千千万万建设者智慧和汗水的工程,其中便有“江苏如皋制造”的身影:总重约14万吨、采用Q370qD桥梁钢生产的钢梁,出自该市中铁山桥(南通)有限公司。
“中铁山桥参与建造了中国甚至世界上诸多座‘第一’桥梁,而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它的建成创造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又一个‘第一’,也为中铁山桥的桥梁建造百年历史再添荣光。”企业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洪利说。
据介绍,中铁山桥在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建设过程中参与了包括鼓屿门水道桥、元洪航道桥、大小练岛水道桥、深水高墩区非通航孔桥共4座桥梁的建设,钢结构总重约14万吨。“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我们用四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所有杆件、板单元制作以及主航道两节间大节段拼装、34孔简支梁整孔拼装工作。”企业工程技术部部长王李威看似轻描淡写的两句话,背后则是企业技术团队为了项目落地不断攻坚克难的上千个日日夜夜。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桥址位于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岛,这里每年有超过300天风力都在6级以上,强烈的海风带来巨大的海浪,这里一度被认为是建桥的禁区,也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下,缩短现场作业时间成为项目要求的重中之重,中铁山桥充分利用工厂化先进技术和设备,减少现场施工作业。
“主航道斜拉桥的主梁采用两节间大节段全焊、整节段吊装,最大吊重约1250吨,是国内钢桁梁斜拉桥主梁架设技术的重大突破。非通航孔桥80米、88米钢梁桥采用整孔全焊、整孔架设,最大吊重约1520吨,这项技术当时在国内是首次应用。”王李威告诉记者,工期的缩减,意味着对梁段的制造精度要求更加严格。
为确保每道工序的精确,该企业通过智能化手段全方位引入BIM信息管理系统,以其多维度信息技术特点,为工程建设技术、信息协同管理提供一整套科学化解决方案。“公司在不断摸索,力争从‘生产型’向‘生产创新型’转变、从‘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从‘制造型’向‘智能制造型’转变。”刘洪利深知,创新求变才能做大做强,在造桥领域的创新,正是中铁山桥由“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有力之举。
如今,常泰长江大桥、深中通道、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重点项目都镌刻着中铁山桥的印记。“公司还承担着龙潭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我们想依托这些大型工程,把公司打造成科技型、创新型、引领型的钢桥制造企业。”筹划今后的发展,刘洪利踌躇满志。(来源: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周玲 李龙 陈慧伦 审核/邱辰 编辑/高予宸)